8月2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他对北京奥组委的工作非常满意,他期待看到一个完美的开幕式。 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
8月2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他对北京奥组委的工作非常满意,他期待看到一个完美的开幕式。 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
中新网8月4日电 美国《侨报》8月4日发表中国时评文章《罗格反击,有情有理》说,中国人最讲究情理,罗格的反击能获得国人同胞的赞赏,即在于他能充分理解东西方文化和国情的差异,用“情”和“理”作出了诚恳的回应。
文章摘录如下:
国际奥委会8月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部分西方媒体接连向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发难,提出所谓中国人权问题甚至要罗格“向媒体道歉”!豆阒萑毡ā纷蛱焖,罗格对此毫不退让,当场根据事实进行精彩反击,并对北京奥组委工作给予“非常出色”等评价。 这一事件被称为“罗格反击”,并引起中国媒体如何应对“奥运舆论战”的讨论。
没有哪一个国家比13亿人口的中国更期待这场奥运会,因为其中饱含中华民族太多的梦想与希望——多年来,无论是大陆民众,还是港澳台人士、无数的华侨华人,包括北京市和中国政府,都在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付出了巨大努力,便是明证。
在世界舆论主流的西方媒体看来,“好事不是新闻,坏事才是新闻”。很多媒体到了北京并非只报道奥运赛事,也会向本国读者介绍中国现状,其中难免“挑刺”。这种现象意味着在体育赛事之外,围绕奥运会有着不可避免的舆论之战。
罗格说:“奥运村里有20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他们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本身就有许多政治、军事、宗教方面的冲突,如果任由发展,任由这些运动员在奥运会期间随意做政治、宗教、种族、商业等方面的宣传工具,奥运会就完了,这也是一名运动员的常识”。
这样的言论也是提醒舆论,这也同样应该是媒体的常识。而且,中国人最讲究情理,罗格的反击能获得国人同胞的赞赏,即在于他能充分理解东西方文化和国情的差异,用“情”和“理”作出了诚恳的回应。
事实上,尽管中国早就奥运期间对境外记者采访“零拒绝”做出承诺,但该政策并没有得到基层政府或某些部门的充分理解,仍有不少人忧虑境外记者的报道会导致“家丑外扬”:或担心外媒以偏概全、以讹传讹;或担心别有用心、趁机发难……
就笔者在中国的采访经历来看,总体来说,北京方面对媒体采访的限制确已大为放松,但有些政策缺乏解释,例如最近出台的规定——采访天安门记者需先预约,且仅限注册记者和非注册记者,尽管各国皆有此类先例,何不多作解释和宣慰?
因此,在舆论战中作反击,“疏而不堵,真实呈现,解疑释惑”方为胜之道。 (钟海之)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