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我们那个时代的工人为什么要拼命干活而不要一分钱的额外报酬,其实就是觉得国家是自己的
76岁的傅海泉还是习惯别人称他“傅师傅”,因为这样“显得亲切”,并且让他还能感觉到老工厂里那种浓浓的人情味。而对于“先生”这样的叫法,他怎么也适应不过来。
当了50年的劳模,经历的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改变,但有很多习惯已经无法改变了。
印记
这个习惯只不过是时代留下的印记之一。在他那七八平米的小客厅里,记录了50年来每个时代的典型印记。
客厅的北墙上有一张单人半身照,照片上的小伙子神情坚定,身穿一件军装式样的制服,照片用当时流行的人工方法涂成彩色,人物面部呈现出舞台妆才有的大红色,胸前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章。那是傅海泉1959年第二次当选全国劳模时的照片,当时的他29岁,刚刚干完了热火朝天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信心百倍地进入“大跃进”时代。
几张大合影都是黑白色的,画面的背景大多是北京或江苏省的某个著名建筑。数百人密密麻麻,但又错落有致地排列好,清一色的暗灰色中山装,清一色庄重又略带骄傲的神情,就这样被定格在1960年代的某个时间。最长的一张照片甚至接近半米,被主人细心地用镜框镶起来,当数百人用一个眼神整齐的盯着到访的客人时,“集体主义”一下子成了一个被形象化的词语。
傅海泉递过来的茶杯,用毛笔简陋地画了一幅水墨画,旁边写着“纪念四·○一大会战,1978·9 ”的字样,这是他所在的无锡动力厂在1970年代末搞的一次技术攻关后留下的纪念品。
沙发和桌椅已经破旧不堪,是1980年置办的,“没办法,给孩子们,他们嫌太旧不想要,只能留着自己用!备岛H。相比之下,1992年买的一台21寸的彩电还算是这个屋子里比较时髦的物件。
而最能反映出时代气息的则是几年前为庆祝和老伴的50周年结婚纪念而照的婚纱照,照片里傅海泉穿上了西装,而老伴则是一袭白色婚纱,两人相伴而立,安详而温暖。老伴是无锡国棉一厂的工人——这是50年代经典的家庭组合模式。
两人于1954年结婚,当时正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记者让傅海泉回忆一下两人认识的整个过程,老人想了想说,“也没什么特别的,那时候大家都忙,结完婚就赶快忙着到厂子里加班去了!
劳动
在傅海泉的时间表里,劳动的状态是一种常态,这样的常态保持了数十年,直到现在,已经退休很久的傅海泉还要找一点事情去做,因为“习惯了,停下来就难受。”
傅海泉的劳动生涯应该从9岁算起,因为父亲早亡,他和姐姐进了无锡一家工厂当童工,每天工作在15个小时左右。1946年,16岁的他进入无锡利丰机器厂当学徒,3年后满师。这是一家私营工厂,主要利用简单的机床加工生产面粉机。傅海泉所掌握的最基本的工业技术就是在这家厂子里学到的。
1953年,工厂接到一批援朝用的坦克活塞的订单,这对于还要靠烧柴带动生产机器的小厂来说,无疑属于“高精尖”的产品。只有2级工水平的傅海泉在机器面前钻研了两天,琢磨出一种多刀切削的刀架,不但顺利地解决了产品加工的难题,而且数倍提高了生产效率。从那以后,傅海泉一发不可收拾,每年都要改进数十项生产技术,到1997年,他完成的技术革新达到了1000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身为普通工人的傅海泉也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第一年过去,他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而到了两年半的时间,他的整个五年计划都已经完成了。这个“用两年的时间干完五年活”的人震动了周边的人,傅海泉被推选出来成为无私奉献的工人楷模,并最终在1956年成为了全国劳动模范。
1956年,工厂“公私合营”,傅海泉正式成为国营工厂的工人。在傅海泉的回忆里,那是最忙碌也最充实的一段岁月,每天吃过早饭就匆匆赶到车间,而加班简直就是最为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通常的情况下,晚上8、9点下班算是比较早的;遇到生产任务比较紧张的时候,甚至会整夜不休。
傅海泉曾经有过两天两夜连轴转,不眠不休的纪录。当时工厂要加工一批柴油机,为了完成高产指标,傅海泉带着一个班的工人进行突击,当干到第三天中午的时候,傅海泉突然感到自己胃部有些疼痛,他没有太理会,继续开工。但到了当天下午,傅海泉因肠梗阻发作晕倒在了车间里。
变奏
那些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些不可理解的行为,在傅海泉看来都是非常正常的举动。“很多人已经不能理解,我们那个时代的工人为什么要拼命干活而不要一分钱的额外报酬,其实就是觉得国家是自己的!备岛H,他觉得工人地位最高,最受尊敬的时代也正是那时。
拼命般的苦干带给傅海泉好名声,也给了他无数的荣誉。从1954年当选无锡市劳?迹剿诵菸梗湍5娜儆痛永疵挥兄卸瞎,只有文革十年停止评选劳模时成为空缺。而在1956年和1959年,他两次当选全国劳模,1960年还作为中国工人代表出访了东欧六国。
那时候,傅海泉不但是无锡市的一张名片,在全国机械行业里也是有名的“江南刀具大王”。在这个行当里,他和哈尔滨苏广铭、上海朱大仙、沈阳金福长等刀具名手们,都是那个时代众人敬仰的对象。
这位曾经赫赫有名的全国劳模现在已经少有人知。在打听去他家的路上,这样的情景不时出现:“什么?劳模?不晓得,从来没有听说过?”被问及的路人大多一脸茫然。
傅海泉心里也清楚的知道劳模这些年在人们心中的变化,但他不愿多提。2004年,江苏省工会邀请一些劳?幔⒒崾,工会的人让一位私企老板劳模用车顺便捎傅海泉一程,但是这位劳模却未曾理会,扬长而去。这件事给傅海泉带来不小的伤害,“这样的人都是劳模,别说老百姓看不上劳模,连我也会看不上劳模。”
好在这样的事情并不常发生,省市有重大庆典的时候,他还是会经常被邀请去作为嘉宾。每当这个时候,傅海泉非常珍惜自己在公众面前露面的机会,前一天晚上,他都会提前将自己的制服准备好,并将上面的20多枚奖章一一整理一遍!爸醒攵岳湍J侵厥拥模也荒馨芑盗苏飧鲂蜗!
也正是顾虑劳模的形象,傅海泉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发财的事情。1980年代,江苏的乡镇企业兴起,但是这些小厂大多技术力量薄弱,于是像傅海泉这样的国营大厂的技术骨干成为他们竞相邀请的对象。每逢节假日,傅海泉都要到外地去帮助这些厂子解决技术难题。事毕,这些企业也都毫无例外地送些钱物给他,但他什么都没要。“当时在我的观念里就没有劳模收钱的想法,这要是传出去,我都没法见人!
1993年,傅海泉退休,劳碌了一辈子,终于有了大把的闲暇时间。聘请他去做技术顾问的厂家更多,这位固执的老劳模也开始慢慢有了一些改变,接受了付出劳动应该得到回报这个基本的市场观念,“其实说是这样说,遇到熟人根本不好意思谈钱的事情!
现在他被一家光学仪器企业聘请为技术顾问同时兼任独立董事,一个月的报酬是600元钱,“就是实在闲不下来,想找些事情做做!备岛H庋馐退怠
“我们那个时候是干出来的”
问:在你那个时代,评选劳模需要什么标准?
傅:不出废品,提高生产效率,在政治上要进步,按照党的指示去做。联系群众,关心群众,你不关心周围的工友,只是自己技术突出也是不行的。
问:一些私营企业的老板和体育明星,当上了劳模,他们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傅: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我们那个时候完全是干出来的,要踏踏实实地劳动,不在劳动中干出真正的成绩,是没有人认可你的,就是当上劳模自己也不好意思。劳模劳模,就是劳动中产生的模范,现在选一些有钱人当劳模,很多人都是用嘴吹出来的,我看不上他们这样的劳模。
问:劳模对公众的榜样作用,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是什么原因?
傅:劳模是一种榜样,过去的作用要大一些,现在很多人不相信劳模,为什么?就是因为很多劳模不是劳动中干出来的,人家不服气你,你的行动不是带头搞好劳动,怎么能给别人做榜样。
问:现在,全民所有制企业越来越少,个体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还需要推选劳模吗?
傅:劳模是需要的,就算是打工的,也需要榜样,也需要工人和工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劳模的作用一个是榜样,给别人带头,一个是推广先进的生产经验,但是现在的环境就是很多人只顾自己,很多人没有当劳模的资格,也不愿意当劳模。
问:劳模的推选机制是否合理?你觉得劳模应该怎样产生?
傅:我们那个时候,要当劳模先要过小组关,你在小组里劳动不是最积极,技术不是最好的,这一关就过不去。过了小组关之后,才是一层一层的推荐,最后选出的劳模都是实实在在的劳动者。现在很多地方评选劳模,实行的是指标制,不管够不够劳模的水平,先要把人选出来,这样为了完成任务来选劳?隙ú恍。
选劳模就是要从劳动者当中选,由劳动者来选,这一条什么时候也不应改变。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