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0日电 近年来岛内投资率持续下降,导致金融机构的企业金融业务发展受限,让其不得不把发展重点放在消费金融业务上,此举更让卡债风波愈演愈烈,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事件!断愀劬玫急ā房巧虾6茄芯克ぶ碇友娴奈恼轮赋,透过“卡债风波”现象,可以看出台湾地区经济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对台湾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已构成冲击。
信用泡沫支撑的经济增长
台湾地区的经济从02年开始逐步走出低谷开始复苏,但伴随着台湾经济增长率的逐年提高,消费性贷款占GDP的比例也在迅速攀升,其中又以信用卡等无担保消费者贷款的增长最快。消费性贷款,尤其是信用卡等无担保消费贷款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台湾的无担保消费贷款,尤其是信用卡和现金卡的循环利率高达18至20%,一旦持卡人短期融资不便或收入下降,则可能陷入卡债陷阱不可自拔,甚至出现以卡养卡的恶性循环。
据岛内业界人士估计,截止05年1月底,台信用卡和现金卡授信余额为7800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现金卡逾放比可能在20%左右,信用卡循环余额的呆账比为5%左右,逾放比的不断上升,导致各家银行纷纷紧缩授信,直接影响到了民间消费。据“主计处”估计,受卡债冲击,台湾民间消费将减少200亿元,由于民间消费占GDP三分之二,因此2006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将减少0.15个百分点。过度消费造成的信用泡沫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正在发酵。
金融业转型前途迷茫
多年以来,台金融业存在着经营规模小、数量过多、同质竞争激烈且金融机构获利能力差的问题,金融机构的低收益与经营高风险的特点直接导致台湾银行业的高额呆账。近年来岛内投资率持续下降,制造业持续外移,又导致岛内金融机构的企业金融业务发展受限,不得不把发展重点放在消费金融业务上,由于“双卡”的利润率高达20%,因此成为各家银行抢食的“大饼”。
在激烈的同质竞争环境中,各家金融机构为了抢占更多的消费金融市场份额,纷纷降低“双卡”授信风险管理的门槛,同时用各种营销手段刺激大众使用“双卡”,导致无担保贷款占银行贷款的比重不断上升。而所谓效率高的大型民营金控集团更成为发卡先锋,它们多属于当局鼓励并购公营银行的民营金控集团。
事实证明,这些集团无论在金融业务开拓,还是在经营风险控管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随着这些 “二次金改”的重要参与者在卡债问题上的风险日益显露,岛外投资者对台湾金融机构的信心大为下降,纷纷拋出手中的台湾金融股,2006年3月以来,跌幅逾5%以上的台湾银行股、金控股,包括台新金、高邦金、建华金、中华银、彰化银、高雄银等十余家中大型金融机构,台金融业转型面临着更多不可知的风险与困难。
穷人群体愈来愈庞大
岛内民众普遍感到手中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少。一方面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快速上涨,创下9年来新高,而2005年台人均薪资增长率只有1.38%,使实际薪资减少0.9%,这是自2002年以来第二次出现薪资负增长,且幅度超过2002年-0.69%的负增长率。台民众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正成为“穷人阶级”。
据《远见》杂志调查,有高达63.3%的民众表示过去3年来,整体收入与财产呈现缩水的状况,有高达33.9%的民众自认属于“穷人阶级”。而实际收入的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正是形成卡债的重要原因。过去5年间,若加上住房贷款等消费性贷款,每户家庭负债更是高达78万元。
沉重的债务使民众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屡创新低,据调查,60.7%的受访者担心未来三年自己的生活条件和品质下降,49.1%的受访者悲观看待下一代收入和财产状况。今年2月台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滑落5.21点,创下四年多以来的新低67.93。沉重的债务负担与消费者低迷的信心正形成恶性循环,对岛内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很大压力。
日益冲突的政经机制
近年来当局以意识形态治岛,且政治纷争不断,经济决策的效率大为降低。据《远见》调查,近8.6%的受访人士认为政治不安定是导致台经济不振的主要原因。在如何解决卡债问题上,也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的党派斗争。
国民党“立院”党团于3月初提“破产法”修正草案让发卡银行将承担破产者的债务。而与金融界关系密切的当局却推出所谓“卡债协商”机制,使得从今年1至3月初,由于通过协商机制而实际签约者只有不到500件。台当局在为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各大金控家族挽回利益时不遗余力,却无视“卡奴”们早已无力还债的悲惨境遇。而实际上恰恰是那些与民进党利益相关的金控家族把信用卡当高利贷经营,把短期融资功能的信用卡转变成为高息循环的借贷工具,制造了社会难以承担的卡债和“卡奴”现象。
文章最后总结说,透视卡债风波,可以发现台湾地区的经济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沉疴,它伴随着卡债风波而呈现,但不会随卡债风波的平息而消失,未来必将对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构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