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 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提起中国的“乒乓外交”,人们一般会想起35年前那次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地球)”的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事件。殊不知,早在50年前,中国和日本就已开始借助小小银球传递友好信息。
为纪念中日乒乓球友好交流开展50周年。由日本乒乓球协会组织的37人代表团将在今天抵达中国。代表团中既有在乒乓球领域初露锋芒的中小学生,也有上世纪50年代叱咤世界乒坛的名将。他们将在中国会老友、交新朋,为眼下冷淡的中日关系涂抹一些亮色,也让几乎被人遗忘的“乒乓外交”焕发新的活力。
1949年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十分微弱,体育赛事成了中国扩大对外交往的重要场所,而乒乓球是中国当时能拿得出手的主要体育项目。
1956年4月,第2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东京举行。当时,日本乒乓球异军突起,打破了欧洲称霸世界乒坛30余年的历史。日本乒乓球的成功令中国十分羡慕,中国派出姜永宁、王传耀、岑淮光、孙梅英等运动员参加比赛,他们除了要提高自己乒乓技艺外,也肩负着向日本等国家的人民表达中国人民善意的任务。乒乓球与外交就这样联系在一起。
第23届世乒赛结束后,中日民间交往逐渐增多,日本运动员时常被邀请到中国进行比赛交流。高桥浩、木村兴治、松崎君代、关正子等日本乒坛名将当时在中国的名气甚至比在日本还大。
乒乓球启动外交机遇
中国官方敏锐地抓住了由乒乓球启动的外交机遇。每次日本乒乓球队在中国参加比赛或访问时,中国总理周恩来总要接见日本运动员。据松崎君代回忆,1964年日本乒乓球队去北京参加比赛,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设家宴招待他们。当周恩来听说松崎将要结婚时,特意送给她一块粉红色丝绸衣料作为礼物!
中日“乒乓外交”的蓬勃开展以及周恩来对日本乒乓球队的特殊关照打动了许多日本民众。1971年年初,日本乒协会长、亚洲乒协主席后藤钾二不惜以辞职相要挟,极力主张把台湾从亚乒联中除名,让中国大陆代表中国参加将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经过种种曲折,中国乒乓球队终于出现在名古屋,就是这次比赛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中美“乒乓外交”事件!
遗憾的是,在中美这两个曾经的宿敌握手言欢的今天,中国与共创“乒乓外交”的日本,却陷入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外交僵局。
由于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中日关系已经冷淡了好几年,两国民间相互厌恶的情绪也在增长。同时,中日政治关系在短期内还看不到有改善的迹象,这对两国和整个亚太地区都不是好事。因此,人们有理由期待类似乒乓外交的事件在中日关系中重演。(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 于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