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实现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务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务必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有良好开端,务必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进展,务必在节能降耗、转变增长方式上取得显著成效,务必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务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迈出新步伐。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2006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35423亿元,支出38373亿元,中央财政赤字拟安排295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50亿元,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大力开展增收节支,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保障重点支出需要。(2)缩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合理确定投资方向。2006年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00亿元,比上年减少200亿元;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554亿元,增加100亿元。按照突出重点、压缩一般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国债资金和预算内投资结构,优先安排重点续建项目,适当开工建设事关“十一五”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中央政府投资的主要方向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环境;び肷ㄉ、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等。加强稽察监管,提高投资效益。(3)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2006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预期增长16%和14%,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规模;冀鹑诨乖黾佣杂行б、有市场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着力解决农户、中小企业等贷款难问题,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部崛起的信贷支持。发展直接融资,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进外汇管理,优化储备结构,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控。(4)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加强对价格总水平和粮食、棉花、石油、煤炭、钢材、商品房等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走势的监测分析。做好市场价格巡查工作。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预期增长18%。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防止投资反弹。(1)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从紧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2006年,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刂圃26.67万公顷。(2)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控制过度扩张行业的土地和资金供应,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有利于结构调整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和资金需要。(3)加强城市规划,合理控制拆迁规模,规范城建项目打捆贷款。巩固清理整顿开发区成果,进一步完善政策。(4)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给,健全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相结合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基本完成建设领域清理拖欠工程款任务,引导建筑业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1)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残疾军人等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合理调整并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改善消费心理预期,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稳定居民支出预期,扩大即期消费。(3)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商业网点连锁经营、农资物流配送等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城市社区商业和服务业。(4)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文化、健身、旅游等服务性消费,规范和发展住房、汽车交易市场。(5)改善消费环境,合理调整现行消费税,加快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完善消费信贷政策;⒄沟缱由涛。继续开展教育、医药价格收费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商业欺诈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促进煤电油运供需有效衔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稳定煤炭生产和供应,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建设,优化发展火电,完善电网结构。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推进煤炭液化示范、煤层气开发利用工程,加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继续加强煤运通道、下水港口和其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搞好煤电油运综合协调,着力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气、供电、供暖和供油等问题。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努力使粮食总产量保持在上年水平。搞好土地管理和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和植保工程。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健全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和调控机制,进一步充实地方储备。(2)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和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继续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养殖小区。加快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落实好扶持家禽业发展的各项措施。(3)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放在农村,继续加强以小型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中部地区排涝泵站改造,突出抓好农村“水、气、路、电”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拟比上年增加1倍,再解决2000万高氟、高砷、苦咸水、污染水和季节性缺水地区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用于农村沼气建设的中央投资拟比上年增加1.5倍,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50万户,带动农户改圈、改厕、改厨。启动“十一五”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加强东部、中部地区的通村沥青(水泥)路和西部地区的通乡沥青(水泥)路建设。加快无电村电力建设,实施部分省份农网完善工程。(4)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今年要在西部地区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入机制、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就瓿膳┐寮乃拗蒲8脑烊挝窈团┐逯行⊙执冻探逃こ。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中西部为重点继续推进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再改建和新建4200个乡镇卫生院,达到规划目标的68%。扩大新型农村卫生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范围,推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启动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动乡镇文化站建设。(5)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和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对农民的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对种粮农民逐步实行化肥、柴油等农资直接补贴制度。加强化肥价格和涉农收费的监管,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强化农民工就业培训,继续清理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三)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1)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启动实施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蛋白质研究、纳米研究等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在能源、资源、信息、装备等领域,集中力量组织一批重大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生态环境、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继续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培育3000家左右行业骨干企业技术中心。新建煤矿瓦斯治理、新型疫苗、船舶制造等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启动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生物冶金等若干国家工程实验室;贫Q罂蒲ё酆峡疾齑、新一代大型天文望远镜等九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调整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继续推进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完善科技评审评估和成果评价奖励等制度。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3)进一步细化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使用、制造和设计单位联合招标引进重大技术。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对选用国产首台、首套装备给予政策扶持。加强对重大技术和装备引进的管理,防止盲目重复引进。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地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ちΧ。(4)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依托国家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