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段“高跟鞋踩猫”的录像,该录像一经传播,立即引发网民的声讨。为此,3月3日《新京报》发表《“虐猫”的罪与罚:网络讨伐是否也缘于暴力?》,作者提问说:“欣赏虐杀动物是一种暴力的、畸形的审美观,而用各种粗暴的语言去咒骂这种行为和审美观,获得的快感是否同样缘于暴力?”
事实上,类似的案例与类似的义愤,以及类似的问题与思考,在短短的几年中,几乎是以相同面目展现在公众面前。想必,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上多少陷入了“炒冷饭”式的尴尬,而专家在发言中也多少有着重复劳动的乏味。然而,事件本身的性质相同,却无以抹杀现象本身的丰富性。没有人能够逃避内在于人性中的好奇,但很多人看完录像后本应产生的满足,却早已为携带着惊恐的激愤所取代了。
至此,与其提问网络讨伐是否缘于暴力,不如省思:我们为何因“虐猫”而愤怒?
也许有人认为,人类无权剥夺动物的生命。但不可否认,即便在动物;ど嫌枰匝细穹上拗频墓,都不得不承认素食主义者的有限比例。也有人会认为,是小猫的可爱与作案者的歹毒,成为了愤怒的最直接导火索。这一观点基本接近事实,但还不够明确,因为对这一事件的“耳闻”与“目睹”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一个没有亲眼目睹惨剧的人,无法体会目击者的感触。
目击者看到的,是迫害者的残忍与被害者的悲惨;目击者体验到的,是迫害者的自得与被害者的苦痛;而目击者领悟到的,则是迫害者践踏生命尊严的罪恶与受害者沦为鱼肉的悲哀。因此,在细节与结果之间,后者显得微不足道。只有在细节中,才能见出一种基本的生命价值观,而恰恰是这一生命价值观决定了一种行为的高尚与卑劣,也最终决定了观者的态度。
说到底,人们的愤怒是建于现代文明的大厦而非暴力之上。这是一种对生命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愤怒,也是对生命个体遭到随意剥夺的愤怒,更是对生命尊严遭到严重践踏的愤怒。尽管践踏的对象不是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同类,但在“生命”面前人与人、人与动物的壁垒消失,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他(它)的。即便是对一只猫的生命践踏,也像对自己生命的侮辱。
这种愤怒,对现代文明来说,正常而且必要。然而,切不要相信这样的愤怒自古就有。一张百年前的中国老照片即可印证:在一次习以为常的“凌迟”大刑中,从围观者的表情中看不出丝毫的害怕,更别说是愤怒。所以,还是在“猫的凌迟”事件中,我们看到了这百年来现代文明带来的切实进步。而从世界范围看更是如此,没有对希特勒工厂式杀人的清算,没有对人肉炸弹滥杀无辜的声讨,没有对日本细菌战的控诉,没有对打击恐怖主义坚定的信念,现代文明还是否会灿烂,生命的尊严还是否能够捍卫?
因此,不必担心网络讨伐可能也缘于暴力,而更应张扬现代文明的人文价值。
(新京报 范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