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回顾汪道涵的一生,他对国家的贡献,不只限于两岸关系。1980年出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投资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和党组副书记,及此后出任上海市市长,他为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上海市的振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 文/何亮亮
汪道涵辞世,震动海峡两岸。汪辜会谈,使汪道涵与辜振甫的名字永远联系在一起?梢钥隙,在后人撰写的两岸关系史中,汪道涵必然占有重要的一页。
汪道涵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是在1991年,这一年他76岁,从上海市市长之职退休已经6年。其后他的主要精力是作为海协会会长,关注和推动两岸关系。
然而,回顾汪道涵的一生,他对国家的贡献,却不只限于两岸关系。实际上,汪道涵从1933年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就一直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项事业奋斗。尤其在1978年之后,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30年京官生涯
1952年8月,汪道涵被任命为政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离开上海到首都当京官。
汪道涵37岁进京当副部长。这个年龄的副部长在当今的中国官场寥若晨星,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却是很平常的事,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接管政权,即使是共产党最高领导层里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等也都只是五十来岁的壮年。
汪道涵中年之前长期在江南生活,除了30年代后期在延安、40年代中期在山东住过一个短时期,他一直是在安徽故乡、上海和杭州等地工作。这次赴京当副部长,一干就是30年,当中“文革”十年属蹉跎岁月,直到1981年重返上海。
1952年秋天,汪道涵举家从上海迁往北京。当时的北京还没有展开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古都的风貌。汪道涵一到北京,即投入繁忙的日常工作。8月17日,汪道涵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访,代表团的团长是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这是汪道涵第一次出国访问,去的是当时被称为中国“老大哥”的苏联。此后十多年汪道涵几乎每年都出国访问,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这样见多识广的官员为数并不多。这要归功于汪道涵所从事的非常务实的工作——机械工业。
官员眼界的开阔与否,对于中国的开放具有决定性意义。
汪道涵年轻时没有留洋,但是从三十多岁开始,恰恰是在中国重新进入闭关自守状态的时期,他得以经常出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识非一般中共干部可比。
汪道涵的海外行程包括:
1953年10月率团赴东德(他是中德技术与技术科学合作委员会中国组组长);1957年10月作为中国科技代表团成员访苏;1963年2月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并代表中国签署中捷科技合作协议;1964年汪道涵转任国务院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副部长级);1965年陪同外长陈毅出访巴基斯坦、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和马里等国;1966年3月陪同国家主席刘少奇出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是他在文化大革命前最后一次出国访问。
正是因为从事机械工业这一行,出身于诗书之家、本人也受过良好教育的汪道涵,在历次运动中,不像其他知识分子干部老是挨整,没有吃过太大的苦头。但他的仕途也不算太顺利:汪道涵一共当了16年副部长——在一机部当了12年副部长,1964年转任外经委副主任,仍然是副部长级——这在政坛相当罕见。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国务院大部分部门陷于瘫痪,汪道涵也“靠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