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2日至10月17日长达6天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880多名记者、编辑和工作人员通过在全球设立的26个直播点,直播“神六”从发射到返回的全过程,在央视5个频道共推出时长总计202小时52分钟的直播报道,创5年来央视总体平均收视份额新高,达42.10%,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目光。
这一中国电视同一事件报道规模最大、直播时间最长的新纪录背后,是长达6个月的精心策划和准备、超强度的“忙碌和紧张”。本报记者近日走进央视,为读者重温“神六”载人航天飞行直播特别节目的幕后故事。
央视对于“神六”直播的关注,始于“神五”飞天没有直播的缺憾,直播大戏3月即着手准备
央视一套、新闻频道直播“神六”主要指挥者之一、新闻中心副主任庄殿君说,央视对于“神六”直播的关注,始于“神五”飞天没有直播的缺憾,直到今年3月真正迈出第一步。
在“打一场有准备之仗”理念的指导下,所有参与直播报道的记者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回家询问家人或朋友,最关心什么问题。
同时,央视派出20多名长期负责军事和航天领域报道的记者,利用熟悉的渠道获取“神六”7大系统的各种消息,提前拍摄。庄殿君说,“我很担心记者无法真正接近各个系统,无法接近关键人物。如果提前拍不到飞船,拍不到火箭,直播效果肯定不好”。
随后的采访证明,记者们依靠“沟通和信任”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要让对方知道我们不会破坏工作,不会泄露国家机密”。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在庄殿君这里汇集。经过整理,先后制作出百集“神六”专题报道和近20集反映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宣传性报道,前者总时长300多分钟,后者总时长50分钟。
另一方面,据央视海外新闻部副主任马勇介绍,中文国际频道也从6月开始,就利用电话、邮件,不停地沟通,不断地磨合,纽约站、华盛顿站、法国站、俄罗斯站和印度站分别在其驻地国设立了“神舟六号”海外分演播室,并经过反复辗转,邀请到了首位华人宇航员王赣骏等9位重量级嘉宾到分演播室,与北京的新闻直播室实现直播视频连线。
直播方案的细节每天都在修改,最后实现的直播不是第一方案
“神六”直播特别节目方案策划从7月中旬开始,8月初拿出第一套方案,先后有30多人参与。庄殿君说,每天都要集中时间进行讨论,“每天都觉得有变化,觉得空间越来越大,越做越兴奋”。
两年前全面负责“神五”报道的导演何绍伟,继续担任“神六”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直播节目总导演。他说,到节目播出时,直播总体方案修改达几十次之多,最后形成140多页的报道方案。方案针对飞船发射、运行、返回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有相应的预案,仅飞船发射阶段,就备有5种预案。
何绍伟说,“考虑到多人多天飞行,中间直播信号可能不是很好,而且很多具体项目不能公开报道,起初确定的直播规模比较小,直播时间也没有这么长”。根据第一套方案,第一天进行全天直播,从第二天开始,如果没有充分的材料和信息,将只在上午、下午和晚上3个时段分别进行两个小时直播。
这样的计划在直播前被改变。何绍伟说,由于前期充分准备,观众的关注热情也比想像中高很多,加之与专家、主管部门良好的沟通,“发现可以发挥的空间还很大,很多节目都是临时决定,比如记者在采访中得知13日是聂海胜的生日,我们立即决定增加这个节目”。
前方记者的随机应变不断给直播带来惊喜
现场记者的随机应变给直播不断带来“新花样”,这样的采访和点子事前不可能预测。
王跃军是赴酒泉采访的记者,“神六”发射直播原计划从发射前负20分钟开始。他和发射场领导聊天时,好几个领导突然建议“直播为什么不从发射塔架打开时开始”,有人说“塔架打开时是火箭、飞船最漂亮的时刻,这个时候就像一个新娘刚刚被人掀开神秘的面纱”。听到这些话,王跃军马上找到相关负责人,直播时间因此提前到负40分钟塔架打开的时刻。
冀惠彦是“神六”返回舱落地后第一个赶到的记者,在按照原计划对刚刚落地的两位航天员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后,他另一个大胆的“自作主张”也非常出效果。
在等待回北京的飞机起飞时,冀惠彦向附近熟悉的首长做了个要求采访两位航天员的手势,“首长用微笑和点头默许了我的请求”。他赶紧将手机递给费俊龙,说“白岩松想跟你通电话”,随后又将手机递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并不知道正在进行电视直播,非常放松地谈到了太空中的感受。采访结束几分钟后,同事们纷纷发来鼓励和表扬的短消息,赞扬他“漂亮的发挥”。
杨利伟说,你们太辛苦了
央视直播系统被很多人誉为“神六”上天的第八大系统。为了报道“神六”,前方记者和后期编辑都在超负荷工作。
从3月开始,记者丁雅妮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给采访单位宣传部门打电话,询问何时可以采访。在长达1个月的时间里,她和同事与空间技术研究院飞船系统的科研人员一起上下班!懊刻於家,因为每天都有新进展,不能错过任何细节”。为了这次报道她两次推迟婚期,30岁生日是在连夜加班中度过的。
新闻节目中心新闻评论部主编任涛说,为了顺利请到直播中那些重量级的嘉宾,大家没少跑腿,记者随时盯着专家,只要专家有空闲就请到演播室,此外,还在北京航天城专门设立了一个访谈区。
中文国际频道的主持人王世林、鲁健在直播间里一呆就是1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还要不停地思考、提问,保持“精力旺盛”的状态。大家都打趣地说应该给他们准备航天员用的大号尿不湿。
新闻频道编辑部在中央电视台二楼一个密不透风的小屋里,门口有一张沙发,专门为上夜班的人准备的。在“神六”报道的过程中,由于所有编辑都24小时连轴转,这张沙发几乎就没有空过,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有人在上面躺着休息。到了报道最后几天,许多人都是两眼发直、面色惨白,体力接近崩溃的边缘。
在新闻频道《约会新7天》一期节目里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位年轻的女导演连续几天奋战在工作岗位上,这个平日里整洁利索的女孩甚至来不及换一件衣服!吧窳奔唇祷厥,在航天城报道的记者连线采访杨利伟,杨利伟专门提到了这件事:“为了报道这次‘神六’发射,你们太辛苦了,那个女导演不是好几天都没能换衣服吗?”
面对超负荷的工作量,作为“神六”节目策划人之一的张继宏,也策划出了“对抗”的计策:“吃东西人就想睡,我们就尽量不吃,在饥饿的状态下人是比较亢奋的!敝辈ァ吧窳,让报道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处于挑战极限的兴奋状态,而忘记了困顿和疲惫。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