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五日电 (记者 李静)正值中欧建交三十周年,五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八次年度性中欧领导人峰会有了标志性的意义。专家评论说,中欧关系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峰会前,欧盟领导人为此趟中国行做足铺垫。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半年中几度来华,“三驾马车”外长五月首次正式访华后,欧盟主席巴罗佐七月即到北京为峰会“打前战”。欧盟轮值主席国首相布莱尔昨天离开伦敦前表示,现有的欧中关系建立在三十年的成功合作基础上。增强理解和信任是巩固双边关系的必行法则,欧中峰会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告诉记者,去年,欧盟跃升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接近两千亿美元,双方都无法忽视合作给中欧经济带来的巨大利益。
而中欧在科技、文化、教育等其他各个领域的“千丝万缕”联系,亦正将这亚欧大陆的两端越拉越近。
王逸舟说:“中欧前三十年的耕耘,如同动人的“前奏”;拥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期,中欧关系的后三十年必将更为光明!
专家作出上述乐观展望之时,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仍未达成一致。为解决中国纺织品在欧洲港口积压问题,中欧贸易官员上月开始紧张“攻坚”。尽管磋商气氛始终“友好”而“具建设性”,但“预借”还是“增加”配额的焦点分歧已把双方拖入“拉锯战”。欧洲媒体纷纷叹息,这“屋里的严肃谈判”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屋外”峰会的热烈气氛。
与此同时,中欧间悬而未决的军售解禁和市场经济地位认同问题如痼疾般阻碍着中欧关系的大步迈进。布莱尔首相明确表示,解除对华军售,还需要欧盟成员国内,及与其他国际伙伴进行更多磋商。
王逸舟指出,随着中欧关系越发紧密,双方对更多各类“复杂问题”的出现应有思想准备。
他说,欧洲市场上中国商品的份额逐年提高,令欧洲国家原有的优势行业感受到“威胁”;作为“新来者”,中国企业遭遇排挤不可避免。对此,中欧双方都应调整自身体制,努力适应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变革。
“同欧洲发达国家交往中,有很多问题是中国所不熟悉的,如他们法律之严谨、法制之健全、体制之规范,我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欧洲则应更多地了解中国,消除偏见,改变不正确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取消对中国的歧视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