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5日电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即将完成的中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把以经济区发展为内容的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与之相呼应,泛珠三角区域11省区7月份开始步入有组织有制度保证的实质性“共谋一体化发展”阶段。
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的“上下互动”迹象意味着,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在经历了26年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之后,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将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整合将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柱力量之一。
国家级区域规划起步
“十一五”规划是指导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15年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的纲领性文件!笆晃濉惫婊魅钒亚蚬婊谋嘀坪褪凳┓旁谕怀龅闹匾恢。观察家认为,从中央层面首次突出区域规划,表明中国未来发展更加注重跨行政区的空间经济布局,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将从过去省份经济走向区域经济。
国务院已经批准从“十一五”开始,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规划与过去“五年计划”的区别主要是,过去以产业发展计划为主,现在改变为以区域规划为主体。观察家认为,“规划”一词改变的信号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回归到构建“市场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上来。有理由相信,随着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等区域规划在实践中的展开,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呈现迅猛发展局面。
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启动
7月25日,“第二届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与第一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摆脱了“坐而论道”色彩,注重在实践层面上“擦”出新的亮点:举行了首届泛珠三角行政首长联席会议,通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基础设施建设、通关便利化、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化等方面列为泛珠三角区域近期合作重点,明年将力争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提出争取用三年时间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区域合作统一市场体系;决定成立泛珠三角区域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从而初步构建起一整套有组织有制度保证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机制,标志着由广东省2003年首先提出的泛珠三角区域整合开始步入具体实施阶段。
观察家认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开创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重要特点是异质性合作。泛珠三角区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在不同体制框架下的新区域组合,覆盖着东、中、西部三个处于不同发展梯级上的地区,港澳是国际性城市,为第一梯级;闽粤是沿海发达地区,为第二梯级;其他7省区属中西部发展中省份,为第三梯级,从而形成一个包含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体。通过打通行政壁垒、市场配置资源,势将突破“东部-中部-西部”梯度依次发展的模式,打破过去以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和规划经济发展的模式,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一体化的经济互动中,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从全球视野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还与国际区域合作结合。泛珠三角区域与东南亚相邻,东盟十国最密切的贸易对象是泛珠三角区域,而东盟也是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个全新平台。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前沿基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将使中国有效对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倒逼”
中国从省份经济真正走向区域经济,是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倒逼”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行政区经济进一步发展“乏力”的必然结果。
从国内大局看:地方政府靠体制内的优惠政策来推动社会前进已后继“乏力”。从2005年1月1日开始,中国进入WTO“后过渡期”。在WTO的框架下,以政府力量来支持或扶持某个产业或企业发展的余地将大大缩小,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不再可行。
一个省份依靠自己的力量崛起“乏力”。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经济活动已经冲破了生产力发展传统的、行政的区域范围,国内区域间对于市场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日益强烈。但受行政体制的约束,行政区之间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动非;郝,市场分割,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企业的规模经济难于形成。
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乏力”。长三角跨上海、江苏、浙江三个行政区单元,大珠三角跨广东、香港、澳门三个行政区单元,南贵昆经济区跨广西、贵州、云南三个行政区单元。调研发现,各行政区单元纷纷构建自己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产业发展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现象严重,近几年长三角15个城市支柱产业选择汽车的就有11个,选择石化的有8个,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苏锡常三地前五位产业甚至完全一样。但产业发展的区域传递受行政区划体制束缚,其传递的规模与范围十分有限,形不成产业带、产业链和产业群。
节约型社会建设“乏力”。最大的节约是经济结构、技术、增长方式优化运行。各省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配合,各自搞建设,消耗大、成本高,必然造成大量低水平不合理重复建设。
从国际大局看:参与国际竞争“乏力”。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经济关系正由国家之间的较量转向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角逐,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和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受行政体制的约束,中国外向型经济呈行政区各自为政发展状态。以长三角三省市为例,外向型经济的政策与制度都带有显著的行政区域利益特征,开发区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争资金、争项目、争人才、争外商、争出口等恶性竞争,外贸产品出口竞相压价,过度竞争,近几年三省市主要出口行业的产值看,名列前几项的主要行业中就有三至四项是基本相同的。严重影响区域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的发挥,削弱整个区域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力。
在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状态下,中国要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需要整合不同地区的优势,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出发,规划建设若干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经济区域。
改革新动力:区域制度创新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从省份经济真正走向区域经济,将为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中国此前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战略格局比较小,是受行政区划约束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必须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上寻求改革的战略升级,加快区域市场制度创新,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区域化发展,探索建立“市场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
一、区域经济是地缘经济,地缘经济变化必将也为“地缘政治”增添新的内容。加速“地缘政治”层面的制度创新。
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空间组织模式创新。经济发展到了区域经济特定阶段,按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来组织和调控经济发展成为客观要求。中国宏观调控的空间组织模式由以现行行政区划为基础的“中央—省(市、区)”两级调控模式,切换为“中央——经济区”与“中央—省(市、区)”并重调控模式,这是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宏观经济调控格局变革的新任务。需要成立负责区域发展管理的综合性权威机构,管理跨区域的事务。
政府转型作为新一轮改革的中心和重点。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速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各行政区政府应树立新型的区域观,把经济区一体化作为地方发展战略目标。7月出席“中国改革高层论坛”时,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发表演讲已经明确称,中国改革已进入新的攻坚阶段,将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下一步,要围绕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一方面,跨行政区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将直接冲击传统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构架,市场统一必将带来跨地区规划管理事务的增加,将可能由此引发行政机构的调整或合并,也将给政府职能转换工作增添新的内容。
二、区域经济是市场主导的经济,加速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区域经济是在跨行政区划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及服务市场一体化的过程。着眼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及服务市场一体化制度建设,加速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供给制度、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区域立法工作创新。中国区域政策工具单一,只有资金投资和政策优惠两种,而这些政策工具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并不是很高,难以让公众和投资商所预见,要保证区域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必须建立和完善关于区域政策的立法工作。(记者 黄庭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