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迁西八月十二日电(记者刘舒凌)赵登禹之女赵学芬、蒋光鼐之子蒋建国、佟麟阁之子佟兵等著名抗日将领后裔十二日上午到河北燕山深处的迁西县,父辈当年长城抗战故地,为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揭碑。
十二日上午十时许,喜峰口,细雨浇润的青山之中,高约十米、大理石和青砖构成,结合了大刀和长城造型的“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在激昂乐声中缓缓揭开“面纱”?拐浇旌笠、迁西各界人士、京津历史学者、当地学生近千人见证了这庄严一刻。
“碑记”记载,一九三三年三月,中国第二十九军将士在宋哲元、张自忠、赵登禹等将领率领下,在喜峰口与装备精良之日军惨烈搏杀,歼敌五千余人,也付出巨大牺牲;碑文写道“全军将士挥舞大刀,浴血拚杀;关心民众舍生忘死,奋勇支前”,“日酋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荣誉尽丧于喜峰口外’”。
雨中,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中国抗战史学会副秘书长荣维木、河北省政协副主席赵铁练等分别向纪念碑献上花篮,寄托对参与长城抗战中国将士的怀念。
赵登禹将军之女赵学芬这一天再度来到喜峰口。她说,喜峰口,是英雄们鲜血浸透的土地;二十九军将士,以中国制大刀等落后的武器对付装备先进的日本侵略者,用大刀砍出了民族骨气,沉重打击日军气焰!坝亲、缅怀这些爱国英雄!
“七七事变”后,三十九岁的赵登禹将军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为国捐躯,当时不到三岁的赵学芬随后与家人到处流浪,“母亲更是流干了眼泪”。赵学芬希望,欢庆抗战胜利,但不能忘记中国最艰难的那段历史。
本地八十六岁老人兰玉田当天赶到长城脚下,喜峰口血战时,赵登禹将军在他家住过。兰玉田特别提到一段故事,战事开始后,二十九军士兵在喜峰口下村庄里烙饼、煮面条供应前线,食物里不加一点油和盐;士兵们的解释是,打仗时山上没水喝,不放油和盐的食品吃了不渴。
兰玉田说,二十九军连队也不都是大刀队,但大刀队中士兵都懂武术,战斗力惊人。他清楚记得,二十九军刚赶到喜峰口时,一个十几个人的大刀队在当地向导引路下,摸上一座山头,一举歼灭负责守望的十三个日本兵;再次讲起这段故事,老人言语中仍带无限钦佩。
纪念碑这一天揭碑,他也以一首诗表达自己这一生经历的领悟:“驱寇六十载,同庆壮国威;誓继先烈志,和平万代传”。
喜峰口数百名学生当天在纪念碑前放飞许多五彩气球。当地人说,那象征永葆和平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