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陈水扁抛出“中华民国四阶段论”,称2000年以后进入“中华民国是台湾”阶段,并提出“一原则、三坚持、五反对”作为处理两岸事务的准则,宣称反对“一个中国、一国两制、九二共识、两岸一中、《反分裂国家法》”,再次显示扁当局不准备放弃“台独”路线
从蛰伏到躁动
记者:连宋郁相继访问大陆后,台湾的民意出现了较大的逆转,反“独”的力量有所增长,泛绿阵营处在一个较为被动的时期,相对沉寂一些。但最近一星期,陈水扁又就两岸关系密集放出狠话,是否意味着又要卷土重来?
张文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基本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这种节奏。在2004年底“立委”选举后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过程中,人们觉得扁当局在政治策略上有些微调,但这是迫于形势,是暂时的蛰伏。从最近一系列事件看,它攻击《反分裂国家法》、推动“第二阶段宪改”、为台湾农产品登陆设限,他们继续走分裂主义路线没有变,也不准备走所谓“务实的”政治路线。他们有一颗躁动的心,一旦有机会,有需要,就会跳出来。
几个月来,民进党当局在大陆政策上举措失据,左右摇摆,对于“台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于两岸交流知其不得不为而力图不为。由于扁当局只着眼于岛内权力争斗,不管两岸议题多热,它能拖延就拖,重心仍放在岛内选举和政党权力角逐。随着年底县市长选举来临,权力斗争又浮现出来,其挑衅两岸关系的言行仍有可能进一步升级。这可能冲击本来就脆弱不堪的两岸关系。
拉拢?整合?
记者:陈水扁此时此刻用激烈言辞攻击大陆,主要出于何种因素?是否要拉拢“台独基本教义派”,整合岛内泛绿的力量?
张文生:陈水扁说的基本上是选举语言。一遇选举,民进党的操盘模式通常是挑衅激怒大陆。其前提是泛绿阵营先取得一致。前一段,有关扁李矛盾的传言满天飞。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泛绿阵营内部不和谐的声音此起彼伏,民进党与“台联党”的利益冲突加剧。岛内有分析指出,连战访大陆以及国民党主席选举,使国民党的民意支持率上升。陈水扁深知,泛绿如果不能整合,甚至继续分裂,在年底县市长选举中可能失败。权力斗争中的;杏质顾艹隼矗壮觥拔甯龇炊浴,宣称“这些政策在我任内绝对不会动摇,民进党也一定会坚持到底”,有拉!疤ǘ阑窘桃迮伞敝。
连宋访大陆后,岛内兴起的“大陆热”,甚至烧到了泛绿阵营内部,如5名民进党“立委”要参加在大陆举行的论坛。扁当局害怕“大陆热”动摇执政基础,失去大陆政策的主导权。因此,陈水扁最近一再制造“台独”议题,一方面是要为“大陆热”降温,为两岸协商预设前提,另一直接的用意,就是整合阵脚有些混乱的泛绿,要先来一个“安内”、“统一思想”,巩固“台独”铁票,以图在年底县市长选举时共同对抗泛蓝。
挑衅掀不起大浪
记者:您认为扁当局刻意挑起两岸对立,会有多大的效应?
张文生:应该翻不起大浪。此时此刻鼓吹“台独”,有点像自弹自唱,岛内有许多人都不予理睬。几个月前的事例可资说明。在《反分裂国家法》立法过程中,泛绿阵营试图引导台湾民意再次制造两岸的激烈对抗,但显然没有成功。当时,大陆立法反“台独”,以法律的形式为两岸关系指明了两条道路、两种前景,给“台独、分裂”活动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红线”,给岛内“台独”势力前所未有的政治压力。于是他们纷纷跳出来,有意识地歪曲、丑化,企图挑拨台湾民众的反感和对抗情绪。3月26日,泛绿阵营费尽心机发动了一次大游行,参加者比绿营预料的大大减少,事实证明泛绿阵营的操作是失败的。当天,台湾奇美集团创办人许文龙发表了退休感言,认同“一个中国”,代表了台湾工商界和广大民众的真实心声。作为泛绿阵营的重要金主,许文龙的讲话无疑给岛内“台独”势力以重重的一击。所以,当主流民意是求稳定时,为拉抬选情刻意制造两岸对立,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民进党难有作为
记者:连宋访大陆取得了政党交流的丰富成果,如果落实,对台湾民众是极大的利好,但民进党当局几乎都不接招,多方反对,这是为什么?其中透露了何种政治信息?
张文生:历史的契机摆在面前,应该说他们也看到了民意的变化,但他们太执著于权力的掌控,为了继续掌控大陆政策的主导权,不惜让部分民意流失。
从连宋登陆之始,泛绿阵营就极尽攻击和抹黑之能事。后来,又阻挠民进党成员从事两岸交流活动,陈水扁对交流大泼冷水,表示两岸“没有什么好接触的”、“没有什么好了解的”。他还表示“无论在野党与中国有所谓几点协议,都没有意义,中国必须要跟台湾政府谈才有意义”。7月21日,陈水扁呼应美国发表的《中国军力报告》,宣扬“中国威胁论”。陈水扁的种种言行表明,民进党当局没有放弃敌视大陆的态度,在两岸关系表面上要“和解”,实质上仍旧推行“对抗”政策。
民进党坚持分裂路线,在未来几年难有作为。它没有能力宣布“台独”,也没有能力阻挡两岸交流的大潮。在两岸关系上,扁当局只有大约2年的时间可以有所作为,但至今仍意识形态挂帅,自陷“台独”的泥沼,无法打开两岸关系的大门。两个任期8年时间在施政和两岸关系上空转,对于民进党不是什么好事,其意识形态的沉重包袱,不仅害人,也害了自己。
“宪改”埋下隐患
记者:在两岸关系新的“和平僵局”状态中,岛内泛绿阵营正在对分离活动进行深耕细作式的推动。继“任务型国代”之后,扁又要激活“第二阶段宪改”,这将给两岸关系带来什么变数?
张文生:6月7日,台“任务型国代”完成“修宪案”的复决程序,通过了“废除国民大会”、“公投入宪”、“立委”席次减半、“立委”任期由三年延长为四年等重大议题。
“修宪”一结束,陈水扁再次提出“第二阶段宪改”,表示“期盼在卸任前为台湾催生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泛蓝阵营坚决反对,但当局仍一意孤行地推动。依当局的计划,8月1日成立“宪改办公室”,任命“国师”李鸿禧之子李俊俋担任办公室主任。
尽管扁当局称“宪政改革不会涉及统独、领土等敏感争议”,但它落实“中华民国台湾化”,去除“宪法”的“一中架构”的目的表露无疑。6月25日,陈水扁在台大法学院的研讨会上表示:“第二阶段宪改”正是去除“大中国意识形态”,要以“主权属于台湾人民”的这个“新主权论述”,替换以往“大中国的主权概念”。
“公投入宪”已使公民投票成为在岛内看来合“宪”的规定,客观上为“法理台独”和“统独公投”做了准备。但对泛绿来说,这只是铺垫,“第二阶段宪改”才是他们真正要的“牛肉”,因为它带有“变相制宪”的内涵。由于这种“宪改”的目的是“法理台独”,其程序一旦启动,将对两岸关系产生严重冲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连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