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1岁的邓中翰博士在祖国的感召下,放弃在美国的成功事业和丰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创建了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5年来,中星微的星光“中国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首都杰出人才奖、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北京十大杰出青年……一项项荣誉接踵而至,而眼前的邓中翰,没有丝毫的张扬,俨然一位儒雅而又谦和的学者。
●祖国的感召成就事业
记者:早就听说,您在归国之前已经在硅谷创办了集成电路上市公司,市值超过1.5亿美元。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您却选择了回国创业。
邓中翰:曾经有不少朋友谈论过这样的话题,有的甚至认为我是“年轻气盛,一冲之兴”。其实,不是这样。你们可能已经在我的办公楼里看到了一张照片,就是我和我的团队主要成员在长城上的那一张,他们几个振臂欢呼,我略显得沉稳、胸有成竹些。这是当时我们几个人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
记者:当时已经决定了要回国干一番事业?
邓中翰:此前,在美国时,我和团队的另几位已经谋划过。1999年10月新中国成立50年大庆时,我作为留美华人代表回国参加庆典,祖国的巨大变化和勃勃生机,激荡着我的心扉,也更坚定了我回国创业、报效祖国的信念。庆典之后,我们几个就上了长城。想来也很有趣,这几年来,公司一有大的“动作”,我总习惯于把几个人拉到香山或是长城这些视野开阔地带,谈起事情来成效更大、更好些。
不过,真正产生磁力效应、吸引我归国创业的,是党和国家的求才、惜才、爱才之心。至今令我难忘的是,1998年,赴美考察的信息产业部领导与我的一席长谈,他们倾听我对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发展的见地,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国求才若渴的殷殷之情。事实上,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成就了“中国芯”茁壮成长。
●事业的成功源于专注
记者:您29岁时,成为伯克利130年历史中第一位拿到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学博士和经济管理学硕士3个横跨理、工、商学位的学生;毓匆5年,推出星光1代至5代多媒体芯片,申请专利400多项,您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邓中翰:是专注,很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我本来是学物理学的,后来对电子有了兴趣。念博士时去日本讲学,忘了办回程签证,在日本多停了几天。一天我在街上徘徊,看到很多人匆匆忙忙地行走。这些人在忙忙碌碌些什么?他们每天要面对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我突然意识到经济学可以找到答案,接下来的学期又正式学起了经济学。
记者:可想而知,学习一定很紧张。
邓中翰:在伯克利的时候,晚上11时从博士办公室回来,躺在床上看经济学书籍,还要准备后面的研究生课程,每天都学到凌晨两三点钟,早晨七时起床就赶着往学校跑,还要去硅谷工作,非常忙碌。这要感谢在国内受教育时的那段经历: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跟随黄培华老师做科研,学会了把握做事情的节奏和对时间的控制。从那以后,我养成了好习惯:珍惜时间,勤奋、专注。后来到美国读书,再到回国创业,我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
记者:业内人士评价,中星微的成功在于选择了数字多媒体芯片为产业突破口,您也这么认为吗?
邓中翰:可以这么说。在酝酿回国创业之初,我就萌生回国建一家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的想法?傻笔,全球电子信息市场风起云涌,美国攻占了通用电脑芯片领域,韩国攻占了存储器芯片领域,如果继续步其后尘,即使急起直追,也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独领风骚。惟有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尚处于“群雄混战”局面。正是这样的决策,加之我们的拼搏、创新,相继推出“星光”1代至5代多媒体芯片,并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记者:中星微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在数字多媒体芯片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先后申请专利400多项,也因此获得诸项殊誉,对此感受如何?
邓中翰:我一直告诫自己,越是在别人把你当回事的时候,越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尤其是在荣誉面前,在一片说好声中,更是如此。从创业角度看,我们只是在国家需要开发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制高点需要我们去征服。事实上,中星微的荣誉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记者:听您的同事介绍,您总是处于工作的亢奋之中,是这样吗?
邓中翰:并不完全。我喜欢读书,经常用读书调节自己的节奏。要说喜欢哪一类书,其中包括历史、军事、人物传记等,与我的学业差得比较远的书,我都喜欢。其实,上中学的时候我还学过油画,玩儿过围棋、吉他。说了你们可能不信,当年在学校里,我还是吉他歌手兼摄影记者呢。当然,进了科大,我的兴趣就转向做科研了。
邓中翰小传
邓中翰,1968年生于江苏,1987年至1992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1992年至1997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学博士和经济管理学硕士三个学位。1997年,在美国硅谷创建半导体公司。1999年至今,任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戴岚 、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