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中新网7月21日电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专家称秦兵马俑坑百年之后将成煤坑”——香港《南华早报》6月底一篇报道中称秦兵马俑风化严重,空气污染使兵马俑遭到严重侵蚀。该消息披露后,经过国外多家媒体转载,引发了海内外的关注。到底实际情况如何?是否兵马俑风化严重?是否百年之后俑坑将变成“煤坑”?为了详细了解兵马俑的现状,本报记者驱车前往位于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
“煤坑”不实
记者信步走进一号坑大厅,进入“检阅台”,阳光透过屋顶漫射进来,仿佛古战场的烟尘,神情肃穆的兵马俑好似笼罩于灰蒙蒙的烟雾之中。在香港报纸的报道中,兵马俑将成“煤坑”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空气中的灰尘等污染物造成的。然而,记者所看到的这种烟雾决不是自然界或大气中的煤烟,而是纯净空气中会自然出现的浮尘。相反地,陕西省再也不是过去反映黄土高原电影中给人留下的黄土飞扬的印象,西安的大气质量一年中有200多天都能达到优级。
“几十年来,遗址边壁局部产生了轻微的风化问题,但大部分遗址;と匀缓芎。几座秦兵马俑遗址;ご筇,具有温湿度调节功能,使文物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日常的风吹雨打、太阳曝晒基本可以避免。同时,兵马俑周围防水处理方面得到了改善,整个坑都处于干燥状态;而兵马俑属于陶制品,陶制品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稳定的,不容易受温湿度及酸碱性物质的影响!鼻乇碣覆┪锕荼9懿扛敝魅、研究员张志军告诉记者。
;げ驶媸亲畲竽烟
沿着参观通道一路走来,记者所见的兵马俑依然栩栩如生,神情相貌各异,并无十分明显的风化状况,身上也没有覆盖十分厚重的灰尘,只是所有的兵马俑都是灰秃秃的,远远望去,显得有些单调。从讲解员处得知,最初发掘时,这些兵马俑都是有颜色的,但许多彩绘层往往在“面世”的数分钟内与“母体”分离,幸运地“留下”彩绘的只有十余件。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文物;ぷ椅庥犁鞲嫠呒钦,秦俑彩绘的;すぷ魇悄壳氨碣副;すぷ髦凶钅训囊彩亲钍滓。经分析研究得知,秦俑彩绘是由底层生漆和颜料层构成的,生漆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制文物的;,是当今文物;ち煊蛑械囊淮蠹际跄烟。为此,博物馆成立了专项课题组——兵马俑彩绘;た蒲行∽,从彩绘的损害机理入手,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终于找到了;け碣覆驶娴挠行揪。这一成果在2002年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技术鉴定,认为“在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ち煊蛑,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到目前为止,2号坑出土的10件兵马俑身上的彩绘保存完好,但在进一步完善之前,新技术还不会全面应用在新出土的兵马俑身上。
大气污染只是预防性研究
据秦兵马俑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研究员赵昆介绍,从1974年兵马俑被发现至今,随着秦始皇陵区文物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越来越多的文物、遗址被发现,如何开展对众多文物遗址的保存环境进行监测,继而进行有效的预防性;な乔乇碣覆┪锕莸鼻懊媪俚囊桓鲐酱饩龅目翁。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地有效;の奈锒贫ǹ刂贫圆,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秦兵马俑博物馆、香港理工大学和美国沙漠研究参加,联合开展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特征”的研究项目2005年3月3日已启动!罢飧鱿钅坎⒉皇潜碣副;の侍庋现夭趴沟,而是预防性研究!闭岳ブ赋。香港媒体的失实报道正是基于对于开展这一项目的专家的采访,而记者的错误在于将这种预防性的研究当成了实际问题。
赵昆说,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期望在博物馆建立能独立运行的文物环境实验室,架构文物保存环境观测系统,实时监测遗址区内对兵马俑等陶质文物有重要影响的微环境变化,并开展微气候、腐蚀性气体、大气气溶胶(酸性、矿物和碳)和降尘的联合观测,掌握其变化规律及其化学反应机制,全面评估污染物对文物的腐蚀机理。
最后,吴馆长对记者表示:“实事求是地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つ壳笆欠浅:玫,一切没有科学根据的‘担心’或说辞都只能是危言耸听。我们不怕揭露问题,但坚决反对有些人捏造事实。我们有信心;ず米嫦攘舾蠹业恼涔罄芬挪!”(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