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3日电 最新一期《财经》杂志载文指出,中海油意欲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UNOCAL(下称优尼科)的新闻,成了连日来最富有争议的国际事件之一。这一事件的冲击,远远超过了185亿美元的国际收购商战本身。虽然是项收购成败尚在未定之天,但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反思各自能源战略并探求两国能源合作空间的努力,现在就应当开始了。
就在中海油提出收购后,世界原油价格冲破了每桶60美元的关口。油价高企加剧了美国对于潜在石油;慕孤,而且颇有一种情绪把油价上涨归咎于中国。在此时刻,如果只看到两国对于能源的竞争,零和心态就有可能主导双方未来的能源政策。此次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引发如此波澜,其实质即在于,这是中美两国不尽兼容的能源政策的一次碰撞。
文章称,中国仅是近年来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很少有人提及美国是另一个主要原因。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近年增量的意义上讲,美国都是最大的石油买家。特别是布什执政以来,在能源政策上选择了“开源”而非“节能”的战略。比方说,仅耗油量大的运动型汽车(SUV)大行其道一项,就使美国汽油需求打破多年来的平稳状态而较快攀升。这不仅极大影响了全球石油供需的平衡,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另一方面,为满足迅猛增长的石油天然气需求,以“走出去”为代表的能源安全战略在中国也已行之有年。国有石油公司们海外收购油气资源自世纪之交以来一直处于加速状态。能源观察家们把这一策略的要点概括为“从源头上控制能源”?墒,在主要油气资源已经被瓜分殆尽的今天,想从源头上控制能源谈何容易!这正是中石油、中石化活跃于苏丹、伊朗的最主要原因。这些国家多年遭受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制裁,由此限制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进入,从而为中国公司提供了机会?梢韵胂,从“走出去”到与此相关的所谓中国“能源外交”,国际社会不仅争议颇多,而且不乏警惕。
文章指出,在这个意义上说,中海油致力于此宗收购,开启了“走出去”战略的新篇,它提供了一个此时此刻一家中国石油公司最大限度地以国际化与市场化的手段来获得油气资源控制权的样本。成败与否,它都将促使中美决策者们做出抉择。
优尼科股东有权按“价高者得”的准则行事,美国政府应当尊重这种权利。应当承认,是项收购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并无损害;纵使一定要对是项商业行为“讲政治”,美国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封锁是项交易在政治上也没有好处。中国越来越依赖于油气资源进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中海油不能以当前情形下最具市场化的方式拿到油气田,只能使中国的能源政策决策者们重新回头注视伊朗与苏丹,这将是更令美国难以接受的选择。
从长期看,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中美更有效地管理国内的能源需求。在放开此项交易的同时,美国的能源政策应向节能方向转变,并通过中美能源安全战略对话来加强合作。中国的节能空间之大更是不言而喻。中美之间由中国国家发改委和美国能源部主持的能源对话管道已有数年,对话主题近年来已经由节能技术升级到能源安全战略。继续和加强这种合作,方是双赢之道。
文章称,从目前情势看,中海油仍有希望获得此次收购的成功。但是,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不会因收购成功而结束,而反思现有能源战略愈显重要。中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至200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33.8%;预计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要达到4.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60%。面对如此需求,“走出去”战略当然是一种应对之道。然而,这一战略本身过度专注于占有油气源,凸显了游戏这一面的零和色彩,政治牵动极大。这在中海油此番收购中看得清楚不过。
一家如此国际化的中国公司,完全用市场化的手段收购一家资源主要在美国以外的美国石油公司,而且中介机构全部来自华尔街,仍不免在美国国内引起巨大震荡,尽显商业因素之外的百倍艰难。这充分说明,“走出去”战略本身已到尽头。如不调整,更大规模的冲突可能将接踵而来。从国家能源安全计,战略调整已迫在眉睫。
文章还指出,事实上,近年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家发改委进行的专项研究,已经对中国2020年的能源战略提出清晰的思路。据此,中国为实现能源安全,对内应着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有效地管理能源需求;对外则应加入国际石油合作架构,将市场作为获得石油产品的主要手段。(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