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0日电 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见证了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
康熙统治之时山庄初建,由于当时清朝西北地区很不安定,当地回族及青海蒙古诸部与清朝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因而山庄后来所“目睹”的民族融合、“你我一家”的情景较为少见。
上述情况到了乾隆统治之时发生了很大变化。乾隆在位时先后平定了西北准噶尔地区叛乱、新疆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等,使国家空前一统,西北诸民族如回族、维吾尔族、青海蒙古族,还有西南的藏族,也有南方的部分少数民族领袖纷纷前来避暑山庄朝贡,觐见皇帝,扈从木兰秋狩,由此一幕幕的重大“历史融合正剧”开始在避暑山庄“上演”。
“历史融合正剧”的高潮之一包括厄鲁特蒙古的一个分支——土尔扈特部落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从俄罗斯伏尔加河万里东归回到了祖国。
1771年,在避暑山庄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之日,乾隆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接待了渥巴锡一行,并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与《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文,记其回归盛事,刊刻两巨型石碑纪念。
这一“剧目”还包括1780年西藏班禅六世、内外蒙古、厄鲁特、青海蒙古各部宗教首领来到避暑山庄为乾隆庆贺他的70寿辰。为了表示对班禅六世祝寿的感谢之意,乾隆划拨巨资、耗时一年多修建了仿照班禅日常所居之所——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须弥福寿之庙”。
此外,自18世纪中期以后,避暑山庄又成为了各民族“民间通商交往”的中心。当时内地与边疆的贸易日益活跃,而最初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到首都北京易得天花、常死于非命,所以通常少数民族来到内地的“落脚点”是在承德,由此避暑山庄开始成为中国各民族交流聚会的场所,成为清朝“民族凝聚力”大大加强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