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尚志(黑龙江)六月十二日电 题:赵尚志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新社记者孙宇挺
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在地图上,人们可以看到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叫尚志市。这个市原为珠河县,一九三三年十月,赵尚志在这里创建了珠河抗日游击队。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一九四七年珠河县农工代表大会决定将该县改名为尚志县(今尚志市)。
抗日不洗脸表明心志
尚志市现已八十一岁的老人王凤贤,一九三三年的时候才九岁。当年赵尚志带领游击队在珠河抗日的时候,王凤贤曾经给游击队送过两年的饭。
忆起那段历史,王凤贤对赵尚志不洗脸的印象特别深刻。赵尚志的不洗脸是出了名的,“连小日本鬼子都打不出去,还有什么脸!”这是他不洗脸的理由。赵尚志说,一定要等到打跑了日本鬼子以后,才会把脸洗干净。
一次,赵尚志迷迷糊糊地烧了两天,被抬到了王家的炕上躺下。王凤贤就在一旁帮他敷毛巾,当她看到赵尚志脸上积着厚厚的污渍,就随手帮他把脸给擦了。赵尚志醒来发现自己的脸被洗干净时,恼怒而又无奈地瞪着小王,说了一句“这次洗脸不算,等打跑了日本鬼子我再真正洗一次脸!
除了不洗脸以外,赵尚志还说过,不打跑日本鬼子不结婚。
抗日不改名威震敌胆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日军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澳涎睢敝傅氖茄罹赣,“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
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一九四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跋蛑钡闹鞅时拭,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
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身高一米六抗日大英雄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可事实上赵尚志身高只有一米六二。
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生前的照片,是一九三二年八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
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一九三四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据抗联老战士孙亚山回忆,一次打仗的时候,两边枪都响了,赵尚志把匣子枪往后一背,骑在马上讲话。有人说,“枪子儿可不听你的呀!”他不理。过后有人问他为啥不开枪,他说,“枪子儿能打着几个?可是,一讲就是一大群!”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一九四二年二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负伤被俘后被日军残忍杀害。随后日军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直到六十多年后才被一位解放军军官发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