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0日电 《上海证券报》今日载文指出,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再度攀升。在4月份,美国参众两院先后以不同的形式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而在刚刚闭幕的《财富》全球论坛上,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更是热得烫手。就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巴曙松副所长和社科院金融所国际金融室的曹红辉主任谈了他们对汇率问题看法。
美国找错了"替罪羊"
巴曙松认为,美国希望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以缓解美元的压力,这正是美国极力促使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之一。2004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占到了GDP的5.5%,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美国的政治家似乎认为,通过促使人民币升值,就可以缓解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因为在历史上美国就有过类似的"成功"经验。在里根时期,美国同样遇到了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双重压力,但是最后通过"广场协议",迫使其他国家尤其是日元大幅度升值、美元大幅度贬值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看来这一次美国是想故伎重演。不过我觉得他们似乎找错了"替罪羊",即使人民币升值也不能扭转美国的贸易格局。
汇率改革重在机制而非水平
曹红辉指出:人民币汇率水平不应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虽然不排除它某些时候存在某种程度的低估现象,但它还远没有损害中国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没有受到人为地操纵来从贸易对象国那里获得好处。因此,如何让它以适当方式及时反映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基本面才是关注的重点。选择适当的制度维护人民币的基本稳定,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职责,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才是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键。
以中国的汇率决策逻辑和过程看,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考虑的应当是通过汇率的主动调整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内部与外部均衡,控制外汇汇率风险。而且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推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为扩大汇率浮动幅度已经进行了全面的充分准备,巴曙松表示。
调整应在力所能及范围内
巴曙松: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中国何时调整汇率,但是至少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主要是在考虑经济运行的内部和外部的均衡基础上决策的,同时在中国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承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责任。对于中国来说,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上,现在要做的是积极推进改革,为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加大和人民币汇率水平在"出其不意"的时候进行适度的重估创造条件。
曹红辉也认同这个看法。他说,目前人民币并不存在大幅升值的可能性。因此,要暂搁争议,以"出其不意"方式适时实行固定的中心汇率制度,作为缓解压力的过渡性制度,适当扩大浮动范围,也许更符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