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白山五月十五日电 题:寻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
中新社记者 刘育英 吴娟
来到杨靖宇将军当年壮烈殉国的地方,回想将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里领导抗日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记者一行不禁为他超常的意志和执着的精神所震撼。
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原为蒙江县)一个叫三道崴子的山谷,一处美丽的山坡就是靖宇将军最后战斗的地方。一九三九年冬天,这里冰天雪地,弥漫着恐怖的气氛。日伪军在针对抗联部队的“三省大讨伐”中,集中二点五万兵力,围剿杨靖宇将军仅三千人的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靖宇县委宣传部一位部长告诉我们,抗日联军成立于一九三五年,杨靖宇是创始人和第一军军长,他和其他将领把先前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组织在一起,使东北的抗日武装前所未有的团结和统一。杨靖宇和第一军活动于长白山区一带,借助原始森林掩护自己。日军由于不熟悉地形,被打得从不敢在森林里过夜,他们把杨靖宇诬为“治安之癌”。杨靖宇所写的《西征胜利歌》反映了抗日武装曾取得过的胜利:“铁骑纵横,满洲境内,已有十六军。万众蜂起,勇敢杀敌,祖国恢复矣”。
东北抗联转战密林雪原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列为中共党史上最艰苦的三次斗争,反映抗联战士艰苦生活的图片和实物被展示在杨靖宇殉国地的纪念馆里。我们看到,抗联战士用过的简单武器如枪支、大刀,一身破棉袄就是他们全部御寒的衣裳。
据史料记载,当敌人开始“三省大讨伐”后,抗日联军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抗联高级干部曾经开会讨论杨靖宇的安全问题,有人建议杨靖宇率部进入苏联,或带警卫部队到长白山深山隐蔽起来。但这些建议被靖宇将军拒绝了。他说,“有我在,抗联的这面旗帜就不能倒,老百姓抗日复国就有希望”。本来就生活艰苦的抗日联军遭到“讨伐”后,和外界的联系被切断,衣食无源,弹尽粮绝。
我们来到靖宇将军殉国地那棵著名的杉松树下,回望将军生命的最后时刻。一九四0年二月二十三日,他被日伪军包围在这棵树下,日伪军先是劝他投降。他毫不理会,连续射击,射中了五个敌人。最后,靖宇将军胸膛被一颗子弹击中,壮烈殉国,年仅三十五岁。杨靖宇牺牲前缺粮至少半月,断粮五天以上,而且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森林里露宿,仍然坚持了二十多天,连敌人都不得不敬畏他。由于杨靖宇就义时只身一人,所以其牺牲过程都是敌人记载的。现在杨靖宇牺牲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有过原侵华日军前来谢罪。
靖宇县龙泉镇抗联老战士黄殿军告诉我们,日伪军杀害杨靖宇将军后,用飞机撒传单公布这个消息,可是百姓们看到传单后根本不信。在百姓的心里,靖宇将军英勇善战,跟“神”一样,是不会死的。残忍的敌人又割下了他的头颅示众,将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当肠胃被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在场的中国护士禁不住流下热泪。烈士头颅后来又被敌人泡在药水里,当被发现时,脸上的冻伤仍清晰可见。
靖宇将军的头颅后来于一九五八年与躯体合在一起下葬于吉林通化市烈士陵园,为了光复东北而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民族英雄终于得以安息。一张历史照片记录了安葬那天的情景:几万名当地群众胸带白花,神情沉痛,缅怀将军“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精神,不禁百感交集,失声痛哭!安煌挤夂蠲傺┏,愿将此身长报国!倍嗌倌旯,百姓中依然还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
将军本是河南人,一九二九年受中共委派来到东北。二00五年一月,他的孙子马继民从河南郑州来到靖宇县纪念靖宇诞辰百年,百姓们象迎接亲人一样待之。祭奠那天,当地百姓早早就去给将军摆上了祭品,马继民感动不已。当地一位开饭馆的小伙子对马继民说,他是你的爷爷,也是我们的爷爷。这一声“爷爷”,承载了后人对将军太多的感情,这其中包括思念、敬重、崇拜、爱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