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6日电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近期,一份针对近千家国际旅行社的商业调查表明,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旅行社都认为人民币将升值30%左右。这间接证实了一个市场预期,即“美元的泡沫”也许还没有完全消除。
与此同时,业界有关人民币被大大低估的观点亦不断升温。人民币真的被低估了吗?其实这很难说。至少,很多人并没有看到人民币存在长线走强的充分理由。
升值理由欠充分
首先,人民币升值的动因之一是由于美元的弱势。长期以来,美元的不稳定加大了市场对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当前的“人民币问题”成了所谓“美元阴谋”所产生的恶劣影响的伴生问题。笔者认为,如果美国继续向其他国家转移“双赤字”,放任美元剧烈震荡的话,其影响不仅波及中国,而且也会波及所有国家。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动因之二是人民币超强的购买力水平。通俗地说,汇率并非越高越好,但是其购买力一定要有效。其实,由于购买力的评价,最终导致美元下跌,形成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资产)相对贬值。因此,购买力水平也不是人民币可以升值的理由。
第三,人民币升值的动因之三是中国持续性的贸易顺差。一季度,中国贸易顺差合计165.8亿美元,与上年同期贸易差额(为负的86.4亿美元)相比,激增252.2亿美元。其中,仅3月份,中国贸易顺差57.3亿美元。这是有外汇统计以来,中国贸易顺差最大的单月增幅。顺差意味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但更为深入的统计则显示,中国的对外贸易绝对量很小,约为全球的6%。其中,还有大约40%是围绕美国进行的;大约30%的贸易顺差来自纺织品。如果减去这两部分外贸成分,中国离外贸逆差并不遥远。更加不容乐观的是,在中国外贸逆差的合理部分——基础原材料进口的价格起伏很大。因此,人民币是调升还是调降,殊难取舍。
第四,人民币升值的动因之四是由于中国长期实行统一“结售汇制度”。为应对结汇风险,经营者其实也可以相应地持有一部分“资产”,以维护远期的回报。
立足规避长期风险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国的汇率政策都应立足于规避长期风险,重在建立汇率的形成机制,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其中的操作要点有二:
其一,不管热钱进退,我们都没有必要屈从于外界的压力。毕竟人民币是高估还是低估,是一个交易层面的技术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应对,可以采用的办法还有很多。
其二,我们要留下足够的退路,要确立人民币的远期交易机制,掌握人民币的定价权。人民币定价之所以受到外部的政治压力,关键不在定价水平是高是低。谁也无法精确地计算出何为“均衡汇率”或者“合理汇率”。只要我们放开交易机制,汇率的比价就一定能够水到渠成。(缥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