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5日电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指出,据悉,2005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关于中国养老金缺口的专业报告。这份报告预测,未来30年中国养老金缺口高达6万多亿元人民币,如果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转轨平稳成功,在已经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未来的第二十八年将成为养老金支付高峰的“拐点”,此后养老金缺口将逐步被填平,并可能出现总体赢余。然而,目前中国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起步时间不长,今年才刚刚准备在10个省推开试点,距离全面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可以预计,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在未来30年难以化解。
“缺口”现实存在
谈起养老金缺口,一般来说有两层概念。一是现实缺口,指每年收取的养老保险费与支出的养老金之间的差额,即收不抵支的部分。二是全口径缺口,指预计到若干年后制度转轨完成,这期间每年养老金收支缺口的总计数值,是一笔几十年的总账。目前,养老金每年的现实缺口比较清晰。
根据2004年财政报告,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养老保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24亿元,这其实可以视为养老金当年的现实缺口。数据显示,从1998年至今,中央财政已向养老保险基金补贴了1700多亿元。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04年,中国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养老保险费收入4258亿元,支出3502亿元,累计结余2975亿元,其中包括中央财政的524亿元转移支付。因此,将中央补贴考虑在内,养老保险金在全国算大账当年尚有结余,并且这一数值正在缓慢增长。
“全口径缺口”更加惊人
如果对养老金进行全口径缺口计算,情况就不是这么乐观了。以全口径来计算养老金缺口,除当年的现实缺口之外,还有三个指标不可忽略:个人空账规模、隐性债务和制度设计缺陷带来的缺口。
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是我国养老保险由现收现付向统账结合制度转轨的始点。按照正常流程来说,企业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后,一部分拿出来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另一部分应存在个人账户中留给职工个人退休后使用。然而,养老金制度从开始实施以来,部分地区养老保险费一直“收不抵支”,个人账户的钱被挪用以发放养老金,个人账户从创建起就是空的。这种做法虽然填补了眼前的赤字,减轻了现实的压力,然而这部分钱终究也是要归还的。
1995年改革后,中国养老保险实行“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1995年以前已退休职工以及1995年以前参加工作并尚未退休的中年职工,在改革之前都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而他们的养老金则都要从现在统账结合的养老金里支出。这一支出规模非常之大,目前仅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就已多达4100万人。这部分缺口被称为隐性债务(或称历史欠债、隐含负债、转制成本),也是目前最主要的缺口。由于计算模型和测算变量的设计不同,我国学术界对于隐性债务的计算数值不一。最低的测算数值为1.8万亿元,最高的甚至高达11万亿人民币。
除个人空账和隐性债务之外,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客观上造成了养老金缺口的产生,主要表现在对养老金提取年限估计过短,对养老金水平设计过低。
按全口径计算养老金缺口可以发现,如果把问题考虑得严重一些,计算养老金缺口的最高限,那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报告中提到的6万多亿元的缺口,就很有可能只是保守数字。
填补缺口需整体规划
中国养老金的巨大缺口已经形成,并仍在逐步发展。如果任其膨胀,最终将使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支撑,从而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要填平缺口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的规划和分步实施。
化解缺口,必须开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是填补缺口的重要途径,而算清养老金的总体缺口,分清历史和现实的责任,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则是政府有计划有目标地投入资金的前提。郑功成说,目前,一方面各地养老保障改革的起点不一,并一再向后拖延,造成了历史和现实责任无法划清,隐性债务难以算清。另一方面,一些中央企业后来划归地方管理,这部分企业的养老保障问题不能全部压给地方,应该分清中央和地方的责任,调动双方的积极性。确定了历史和现实、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并算出总体缺口后,就可以科学地制定规划,分步骤地填补缺口。
开源的第二个方式便是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目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正规单位的就业人群参保比例已经达到95%以上,因此继续扩面将主要依靠吸收非公企业职工和6000多万灵活就业者,还包括1亿多农民工。这部分从业职工多数是年轻人,是养老保险金缴费的生力军,把他们纳入养老保险,不仅可以合法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也能够减轻养老金的运转压力。
中国存在着高达几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并在未来几十年内很难化解,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然而,只要有规划地对缺口进行填补,也并不会对国计民生产生很大的危害。郑功成说,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到来,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养老金都普遍存在缺口,而我国不仅受到老龄化的冲击,且恰逢制度转轨时期,因此存在缺口也是正常的。中国建国50年积累下来的养老保障包袱,就是再用50年来化解也是正常的。
如此看来,化解养老保险缺口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今后3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推进。那么,算清总体缺口,做好系统规划,分清责任,明确任务,深化改革,就是目前化解养老保险缺口的首要之举,同时也是力争在未来30年化解养老金缺口的一个必要前提。(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