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5日电 《中华工商时报》今日载文称,如果说2004年是“国九条”的落实年,那么2005年必定是“国九条”的见效年。
对比温家宝和朱镕基关于股市的论述之后,可得出一个结论,温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通过电视直播在向全国人民表决心。表的就是落实“国九条”要在今年见成效的决心,这个决心,温家宝不仅表达在口头上,而且还落实到了证监会情况汇报的文字批示上。
3月的最后一天,上证指数盘中创出五年来的新低1162点,半个月中,不仅温家宝每天在看行情,而且证监会正在抓紧研究落实温总理的意见。果不其然,消息于星期五进场,沪深两市出现飚升行情,尽管传言在周末并没有得到证实,但是星期一大盘表现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
尽管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全流通已经由中国股市最大的利空变成了最大的利好,但是现实却是指数闻风而跌,恰恰是非流通股作为优先股30年内将不在国内证券市场交易流通的传言导致了星期五的单日反转。全流通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并不是由所谓的专家学者臆想的,指数反映的才真正是民心所向。
非流通股30年不流通的消息可靠不可靠是一个问题,但是由消息而引发的指数变动方向是另一个问题。如果这是个谣言,那么也是一个美丽的谣言,是一个抓住了人心的谣言,一个化解了投资者惊恐心态的谣言。很多人认为这是个不可能的谣言。
事实上,30年不流通的美丽谣言没有被官方证实,但是全流通试点原则即将公布却开始在市场流传,更有朋友拍着胸脯告诉水皮,星期五的暴涨就是因为在讨论全流通试点。
解决全流通并不是股市的当务之急。原因一是时机不对。处在宏观调控周期的大熊市中,中国股市不具备承接巨额扩容的资金对冲。原因之二国情制约。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股市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公有制的烙印,在国有资产流失这个命题没有解决之前,在中国的政体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不具备解决国有股减持的政治气氛。原因之三共识不够。证监会有证监会的想法,国资委有国资委的想法,财政部有财政部的想法,不但管理层没有共识,其实就是在投资者中也没有共识,甚至在主张全流通的人中方式方法上也没有共识,不但没有共识,而且分歧之大甚至超过水皮这样的反对派的认识。
简而言之,“天时、地利、人和”一个条件也不具备,更不用讲法律层面上的障碍!拔铝酢钡淖詈笠惶跏恰巴咨平饩龉墒蟹⒄怪谢鄣睦肺侍狻,尚福林说凡事有个轻重缓急,改革也有个时间秩序,因此,全流通不存在什么时间表。
王欣搞了全流通的方案,对非流通股配售流通权证,立意极好,简便易行,既体现了A股含权,又体现了市场化原则。比流通权证更有意义的是王欣对于全流通中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的看法。
问题之一,流通股票过高的溢价是不是由于非流通股的存在。王欣认为,流通股的过高溢价,根本原因是中国股票市场的高投机性使股票价格总体高于公允价值,而股权分置的存在助长了市场的高投机性。
问题之二,为什么要对流通股股东进行补偿。王欣认为,将一种高投机性市场泡沫破灭而造成的流通股股东损失完全归于不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而要求补偿理由并不充分,但考虑到全流通对非流通股有益,而对流通股股东无益甚至有害。因此,在改变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受益方给受害方适当补偿是可行的。
问题之三,给流通股补偿一些要采取市场定价原则,而且要有合理的经济机制和公平标准。
问题之四,非流通股配售、缩股、回购等方法超出股票流通范畴,涉及资本结构调整,不能用行政的办法推行。
问题之五,全流通要用市场机制,利益驱动,避免使用强制交易。
问题之六,全流通不是万能药,中国股市需要综合治理。
王欣方案的缺陷在于“新股新办法,老股老办法”,而只要新股全流通,那么事实上老股的流通权证马上会一钱不值,因为这个市场是互通的,存在比价效应,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是多样的,有了“新股新办法”,“老股老办法”就不会有人感兴趣,这是人类的天性,喜新厌旧。
王欣的方案是个好方案,什么时候适合运用呢,要很久很久以后,要IPO不再是中国股市主要矛盾的时候。那个时候,该上市的国有企业差不多上完了,IPO可以暂停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在一个只有老股而没有新股的环境中,才合适运用。说来说去,在一个不合适的时候,谈任何全流通的方案都是不合适的。
那么试点呢?不是不可能。因为试点可以对一批代言人有交待,对含权预期可以明确。但是必须明确的是,试点就是试点,不可能推而广之,这种试点,其实早在2000年的中国嘉陵和黔轮胎两家上市公司身上已经有过实践,结果是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