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将从青岛启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此次大洋考察航次作业将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总航程约6万公里,总耗时300天,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环球大洋科考。
-意义
-郑和下西洋600年后的远航
这次环球科考的组织者是中国大洋协会,全称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3月30日下午,该协会的秘书长毛彬和秘书处处长朱磊接受了记者的专访。毛彬说,他们这次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国际海底。国际海底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而发展我国大洋资源调查事业,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大洋资源做出贡献,是发展中的中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也是我国参与人类认识、利用、保护海洋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具有探险性质的科学研究。
毛彬说,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老一代海洋人就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目标。此次考察将使我国海洋界由来已久的“进军三大洋”的夙愿成真。同时,由于环球航次实施的时间恰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借此开展宣传教育,也将会极大地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扩大我国在世界大洋科学领域的影响。
-目标
-从太平洋走向大西洋、印度洋
毛彬说,根据中国大洋协会“十五”计划和国际海底资源探测、研究的形势,他们将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进行调查,还将对我国近几年来的海洋高新技术装备进行实际检验。通过这次考察,还可以增强国际合作,培养锻炼队伍,使我国大洋调查研究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
毛彬说,具体说来环球科考有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考察西、中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和全球三大洋洋中脊上几个关键热液活动区的海底硫化物系统及其周边的极端生命现象,为我国的深海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进一步工作的基础和平台;二是实现我国大洋工作由单一的太平洋区域转向包括大西洋、印度洋在内的全球各大洋区,由单一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调查转向资源与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考察,拓展我国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的新领域。
-探秘
-400℃高温微生物如何生存
为了通俗地解释这些目标,专家对记者说,海底热液区存在着大量极端环境下的生物,这些生物及其基因资源有巨大的科研和经济价值,对深海极端环境下的生物资源调查和研究是国际上的热点。
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至今对海底多金属热液硫化物还没有进行过有组织的科学考察和调查工作。在相关的极端生命现象及基因资源方面,更几乎是一片空白。从海底火山口喷涌而出的黑色的海底热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约3至4层楼高的“黑烟囱”。自1977年科学家首次发现“黑烟囱”以来,它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在高达400℃的海底火山口附近,存在着不计其数的耐高温耐高压能力极强的微生物?蒲Ъ颐撬伎嫉氖,为什么海底热液口附近的微生物仍然能够生存?能否从这些微生物中提取酶和基因,研制出对人类有益的药品?这些被称为“耐热冠军”的微生物,据国外科学家估计,蕴含着高达2000亿美元的市场开发潜力。
毛彬说,此次“环球航次”计划在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中脊中部、印度洋中脊三联点附近的热液喷口区进行相关热液样品采集及分析,力争找到新的热液喷口。
-航程
-300天环球航行约6万公里
毛彬说,“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4月2日首先从青岛出发,东出太平洋,在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进行环境调查和样品收集,并进行部分深海设备的试验验收,然后在东太平洋海隆中段开展综合调查工作。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后,沿南大西洋中脊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生物等走航式为主的调查;经好望角到印度洋,将在印度洋中脊的三联点附近进行综合考察;最后将穿过马六甲海峡,回到太平洋,继续开展富钴结壳资源的调查工作。
据介绍,此次环球科考计划海上工作历时300天左右,预计2006年1月再回到青岛。不算在海上来回作业的距离,单单航线一项在太平洋海域就达10555海里,换算成公里的话约是19526公里,此次环球科考的总里程大约是6万公里。(据《广州日报》报道)
-“大洋一号”行踪
-出发地点:青岛(2005年4月2日)作业区1-2: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山区?浚好芸寺弈嵛餮(6~7月份)作业区3: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停靠:墨西哥(8月份)作业区4:东太平洋海隆海底热液活动区?浚耗鞲(9~10月份)(注:离开墨西哥后,穿越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作业区5:中、南大西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区停靠:南非(11~12月份)(注:途经南非的开普敦后,进入印度洋)作业区6:西南印度洋中脊及三联点附近的海底热液活动区?浚盒录悠(2006年1月份)(注:在这里从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终点:青岛(预计2006年1月中旬)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窦丰昌 刘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