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汉三月十七日电题:“献身于祖国需要之时”
——孙必干追忆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工作
中新社记者艾启平
没有紧张的外交斡旋,而是心怀坦然地坐在讲台上,将自己的传奇外交经历娓娓道来。中国原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十六日应邀来武汉作报告,受到此间相关人士的的欢迎。
孙必干是湖北武汉人,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后被公派至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学习;一九九0年至二00二年,曾先后担任中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伊拉克大使、伊朗大使。二00三年六月,时已退休半年的他,出任中国外交部伊拉克复馆小组组长,在枪炮声中开始了艰难的复馆外交历程。
“受命于危难之际,献身于祖国需要之时”、“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要复还”,这是复馆小组十三人赴任伊拉克前,中国外交部官员的赠言。孙必干说,我们已经做好了足够的精神准备。
二00三年七月,孙必干等穿越被称为“死亡之路”的约旦-伊拉克高速公路,进入了战后的伊拉克,实地调查了战后的伊拉克和中国驻伊大使馆被毁情况。二00四年二月,复馆小组决定再次重返巴格达。中国政府特别派出六位武警人员随行,负责复馆小组的安全保卫。
孙必干回忆,战后的巴格达,毁坏程度比预料中的还要严重:中国使馆已经面目全非,一部分建筑坍塌,残存的墙壁上被火箭弹炸成的大洞和弹孔随处可见,使馆里的物品早已被洗劫一空;所到之处,枪炮声不断,道路两旁布满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整个城市的通讯中断,开展日常的外交工作都靠出去联系。
“出去,就意味着危险!”孙必干说,“因为你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会碰上危险”。重返巴格达后,复馆小组住在曼苏尔饭店——离“绿区”美军驻伊司令部只有一公里。虽然这里相对安全,但实际上“绿区”是伊武装组织攻击的重点,孙必干形容那段生活是“在枪炮声中入眠,在爆炸声中惊醒”。
有一次,孙必干去伊拉克外交部开会,结果在外交部对面发生了一起非常强烈爆炸事件,整个大楼窗户震动很厉害,导致十七人死亡、十五人受伤。已逾花甲的孙患有冠心病,对于近在咫尺的危险,泰然自若。他说:“死亡是不可回避的事情,我们有祖国交给的任务,有些事情必须要去做,这是外交官的基本素质!
孙必干说,中国一向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与伊拉克的外交关系自始至终着眼于伊拉克人民、着眼于海湾地区和平稳定、着眼于中伊双边友好合作。在伊期间,他拜会了伊政权高层和各部部长,与伊主要政党和组织建立了良好关系,在台湾问题上取得了伊方支持,同时妥善解决七名中国人被挟持事件。随着新任中国驻伊大使杨洪林到任,他于二00四年九月二日圆满完成了神圣使命,平安回到了祖国。
此次,孙必干携夫人回到家乡。说起对中国外交所作的贡献,他谦虚地说,外交官家属才是其完成祖国任务的“无冕功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