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汉二月二十日电 题:十五年春运折射中国社会巨大变迁
中新社记者 徐金波
望着车站前熙熙攘攘奔涌而至的人流,紧张忙碌的武昌火车站客运车间张在明主任感触颇多。他认为,岁岁年年的春运工作,其实也见证和折射出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中国的春运伴着“民工潮”而兴。武汉地区的民工潮出现在一九九0年左右,当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下跌,大批世代耕作农田的农民开始抛荒弃地,追随早期“淘金者”的步伐,走南闯北,谋求生计。
张在明回忆,当时春运期间,大批农民工结伴而来,搭乘价格相对低廉的火车。他们以男性为主,年龄跨度很大,从十八、九岁的青年至六十多岁的老人不等,整体素质不高,主要从事建筑、采矿等体力劳动,出行时大都衣着凌乱,拧着尼龙编织袋,扛着被褥、棉絮,背着铁锹、桶等劳动工具,甚至锅、碗、瓢、盆都一应俱全。他们操着一腔浓浓的家乡话,售票员与之对话交流十分艰难、吃力。
同时,这些农民工的去向也异常分散,他们大多由一位具有打工经验的人带队,北京、广州、上海、成都、西安、武汉等中心城市,是其主要目的地,一时间如同“孔雀满天飞”,春运高峰时间也相对延长。
这一时期,初次出门且纯朴善良农民工经常上当、受骗,返程时大多沮丧着脸,甚至回家的路费都凑不齐。在经历了两、三年的打工挫折后,农民工出行日益谨慎,目的地相对明确,大多有的放矢,线路集中。
随后的一九九四年左右,随着外商大量投资中国沿海地区,农民工队伍迅速回暖,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是其主要流向,多是进工厂或从事建筑行业,但工作不固定,经!按蛞磺够灰桓龅胤健,这种状况直至二000年左右才稍有好转。
此时,一些年长的农民工逐步被淘汰下来,守着家乡的几亩薄田,打工一族主要是中、青年人,其中年轻“打工妹”的比例急速上升。他们的经济收入也有所改观,出行日期和路线相对固定,衣着打扮讲究、渐趋时髦,普通话慢慢代替乡音,行李逐步精简,各种大型行李箱逐渐成为主导。
张在明说,近一、两年,随着中国劳工制度日益完善,经过十多年打拼的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生活,年轻一族有了相对固定的工作,开始了正常上班、休假,大部分不再漫无目的地流动,每逢农历正月初六、初七和初八,是他们出行的高峰,春运工作紧张异常。
如今的农民工与最初已有天壤之别,领着稳定的薪水,很少为讨工钱发愁,出行是西装革履,夹着皮包或拖着中型行李箱,别着彩屏、摄像头等时尚手机,满口的普通话或广东、上海、闽南地域方言,谈论着养老保险、房地产价格等当前中国最流行的民生话题,混杂在人群中越来越难以分辨。
张在明表示,当前中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出台,让一些精明的农民工对中部地区有了更多的期待,今年就有不少已发家致富的民工提前赶到武汉,进行一番投资考察,寻找商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