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0日电 中国水利部消息,2004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和各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困难,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年度治理任务。其中重点支流治理项目(含城郊项目)18个项目区全年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441km2(含封禁治理),建成淤地坝268座,水型水保工程3270座,并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
强化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各级行政、业务部门对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重点支流治理项目建设高度重视,把此项目视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性建设工程,列入了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宁夏固原项目区主要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土地征用、道路占地等困难问题,深入项目区亲自规划机修农田和退耕还林还草地块,并协调有关部门尽早准备苗木、草籽,派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开展技术指导等,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注重政策引导,多方筹措资金
在建设资金的使用上,重点支流治理项目通过整合其它项目,将投资捆绑使用,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在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上,各地通过加强协调管理和政策驱动,都较以往有很大的进步。
推行专业队治理,提高工程质量
为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造林成活率,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部分项目区在项目建设中积极推行专业队治理,效果十分明显。如山西偏关县水利局将造林种草任务分块划片,与专业队签订“定任务、定标准、定成本、包成活”的“三定一包”治理合同。第一年验收合格,结算资金总额的70%,留30%作为管护、抚育抵押金,视成活保存情况,逐年支付。对骨干工程建设,当年验收合格,支付资金总额的70%,其余待经过一次洪水考验后支付。通过推行专业队治理,使工程进度明显加快,质量明显提高,造林当年成活率达90%以上,第二年保存率在85%以上,工程合格率近100%。
注重规模质量,建设精品工程
各地在项目建设中本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大规模、上档次”的治理目标,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建成了一大批规模大、标准高、质量好的精品小流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推广科技成果 提高治理成效
注重科技引导,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大科技含量,是提高治理成效的有效途径。青海西宁项目区针对当地干旱少雨,立地条件差,苗木不易成活的特点,在造林中普遍推广应用了FA旱地龙、根宝、保水剂、ABT生根粉等抗旱新产品,使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均在80%以上。山西省临汾项目区认真总结多年来淤地坝浆砌石排水沟存在的问题,经过多次试验,研制了用一种水泥“U”型槽,来代替浆砌石排水沟,实践证明该“U”型槽排水沟既省工省时,又便于施工。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山西临汾项目区在项目建设中,先后发展梨、苹果、仁用杏等经济林果2000多hm2,已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陕西延安、榆林项目区近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了“以草为业,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的发展思路,收到了林牧双赢的良好效果。如榆林项目区高家圈小流域实行全面封禁后,突出发展草产业,目前已种植优质牧草5000多亩,亩均收入可达400元,远高于种植农作物的收入。
加强管护工作,巩固治理成果
重点支流治理项目启动实施后,各项目区通过加强管护工作,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强化禁牧督察和落实管护责任等措施,较好地巩固了治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