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洛川县,位于西安以北,延安以南,距延安130公里。在陕西人的眼里,这是个有趣味的地方:关中人认为,到了洛川就算到了陕北,但陕北人却说,洛川已经算是关中地面。正是这种地理位置,使人们在洛川能看到很多文化的影子,有关中平原的,也有陕北高原的,古代各民族风俗也在这里汇合演变。正应和洛川民俗博物馆馆长段双印的那句话,洛川是个“取千里瞬间,收百里风俗”的地方
王国忠的家就在洛川县城西北方的王家村。今年67岁的他脸庞黑瘦,络腮上的短胡茬儿白多黑少,眼珠里也带些黄色的浑浊,但他走起路来并没有老态。腊月二十一这一天,王国忠站在院里,心情不错。
王国忠的院落不大,北边西边各两孔窑洞,东边是一面黄土堆砌的院墙,高过人顶。平时只有王国忠老两口和年近90的母亲居住,如今外孙子和孙女都放了寒假,来了两个孩子,气氛一下热闹不少。再过几天,王国忠的四双儿女和孙辈们都会回来,填满王国忠的四孔大窑,之后十余天里,院子里将充满过年的喧闹。
王国忠开始坐在院子里清理一根木椽子,他把上面糊的纸一点点撕下来,椽子约有小碗口粗细,长不到两米——这东西将在过年时派上大用场,王国忠干得仔细。他已经把过年的花生瓜子买好,还有糖果、烟和鞭炮,但鱼肉蔬菜他不用管,全是儿女们带来。过年的六七天中,全家十几口人会住在一起,该吃啥喝啥,也由儿女操心。
日益见“懒”的过年
王国忠觉得现在过年没从前那么忙叨了。早些年,要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过年的吃食,单摊油糕就得好几天——将硬糜子面和水搅匀,摊在鏊子上,一个个烤出来,上百张油糕撂在一起,过年时能吃好久。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弄这个麻烦事了,想吃,村里专门有人家做了卖。
王国忠已经把四孔土窑都打扫干净了。窗上,已贴上新的窗花,给这个院落带来年的喜气。但就因为贴这个窗花,已让王国忠的母亲嘟囔了好几回。老太太坐在窗后炕上,腿上蒙着一层被,数落着晚辈:现在的人越来越懒了,连窗花都要买现成的!她对孩子们讲,过去正月里过完年,大家没事时,姑娘媳妇就会聚在一起剪窗花,各种各样剪出来,然后留着,待到来年腊月二十三过后才拿出来贴上。
之所以要等到腊月二十三过去,是因为那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日子,灶王爷一走人们就没人看着了,可以随便干点什么?上衷,贴窗花的日子也不讲究了,刚腊月二十一就贴上了!
下午的时候,王国忠的大女儿王素芹送来了几箱橘子和香蕉,她顺便问父亲今年家里请秧歌的事。
在洛川,过年请秧歌是一种很普遍的习俗,本村的一些人自发组织成秧歌队,到了过年时到各家去扭一扭敲一敲,赶个热闹、带去喜庆。想请秧歌的家庭在年前就会接到帖子,只要你不拒绝,秧歌队到时就会过来。也有的村不发帖子,想请秧歌的人家在过年时门口挂个红灯笼,秧歌队也会上门。跳完了,这户人家给大伙一条烟,再“打赏”50块钱表示感谢,皆大欢喜。
但去年请完秧歌,王国忠闹了点不愉快。因为“打赏”时,女儿王素芹当着外人的面要替老爷子拿钱。王国忠虽说平日里并不富裕,但觉得这样可伤了他的自尊心,所以王素芹今年特意要问问。
其实王素芹本人就非常喜欢扭秧歌。每年春节,一过初十,洛川东南西北四大社就会在县城里举办秧歌汇演,人们跳秧歌、舞蹩鼓、闹“社火”、踩高跷,热闹非凡,每到这时,王素芹都是秧歌队的一名积极分子。
春节半月忙
今年春节虽然还没到,但王国忠心里有数,按老辈传下来的风俗,这个春节大致会这样过:
三十一早,王国忠的子女就会早早地到家报到,女人在家帮老人准备饭菜,有些东西一做要一大锅,然后放在那里,一直吃到初七,大家离开。
王国忠则带着儿孙到村北头,在自家祖坟前磕头、烧纸钱;氐郊液,王国忠的儿子就会带着娃们到大门口放上一挂鞭炮,鞭炮声响,标志着春节正式开始。
放完了鞭,王国忠在家里等着侄辈来拜年,而王国忠的儿子则带着娃们到亲叔伯家拜年,在村里跑了一圈,回到家里吃上午饭。下午兄妹几个则陪着王国忠打打麻将。
到了傍晚还有个小“仪式”,主角就是前文提到的那根椽子。王国忠会把那个椽子横在院门内侧,叫做“挡节”,是用来挡鬼的。洛川过年,三十儿晚上不关院门,因为要请自家祖先和神灵回家过年,但却要防着鬼进来,于是放根椽子挡着。
放好了“挡节”,王国忠全家就要去村里本家族的祠堂拜祖先,当地称之为“拜影”。所谓“影”就是写有祖先谱系的一张大纸(或者是布、绢),与家谱不同,上面只记每一代的嫡长子及其妻室。这里有个规矩,就是只有在人死三年后才能上“影”,因为这里人认为,人死后三年之内是鬼,三年之后才成了神。
拜过了“影”,王国忠全家15口人,就围坐在两张大桌周围,吃团圆饭。之后就是看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岁更子时放鞭炮——送岁。
初一一早起来,王国忠的儿子会再放一挂鞭炮,意为迎春。然后带着娃们到村里给所有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子们给父辈磕头,父辈们给村里的长辈磕头,而像与王国忠同辈的老人,还要来给王国忠母亲磕头拜年。在这拜年之中,孩子们也就领到了期盼已久的压岁钱。
王国忠去年给孙子孙女每人50元,这对一个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的农村家庭来说,数目不小。
到了初五,当地又有一个传统,就是这一天不能放鞭炮,要过“穷日子”,这天要吃一种用糜子做的“搅团(字:麦团)”,这是一种粘食,据说是为了糊穷窟窿。
初六之后,村里开始送秧歌。各村的秧歌队有大有小,小的十几人,大的二十余人。在村里送过,还会以社为单位到县城里参加秧歌汇演。
到了初七,晚上又是整夜不关大门,但把“挡节”撤了,这回是请鬼来家过年。这样,整个春节,人、神、鬼三界各得其乐。
初十过后,县城里便会热闹起来,四大社的秧歌汇演占据了县城整个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每个社都供奉着一个神灵,祈子的、请财的、保佑平安的,各不相同。远近村的老百姓都会来赶这个热闹,整个洛川县场将被热闹的秧歌汇演和人群点染得一片红火,直到正月十五的灯会春节才算到了尾声。然后乡民各自散去,春耕夏作,周而复始。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何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