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同中国队一起完成5连冠霸业,郎平退役,郎平去美国读书,郎平去意大利打球,郎平率领摩德纳队夺得欧洲联赛冠军。在这一系列大事件中,郎平都没有引发争议。而在郎平有可能执教美国队这件事情上,尽管去不去还没有定论,却已经引发了争论,并且沸沸扬扬,上纲上线。寻找两极反应的根本原因,无非是一个国家利益,或者说奥运战略。
什么是体育界的国家利益?那便是为了中国队的夺冠而牺牲个人利益。
在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之际,这是一个更加敏感的词语。违背这个原则的,多数会受到别人的指责,如刚刚发生至今还没有结案的田亮。但郎平与他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中国女排不再需要她来承担责任了,在这个时候,如果再以国家利益为由牺牲她的个人利益,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通。所以,除了某些圈内人士从专业的角度“感觉怪怪的”外,民意倒是一边倒地支持她。
从事件的发展来看,郎平是否赴美执教不应该取决于圈内人的感觉,而是普通百姓的反应,不管是郎平自己还是美国排协方面,都已经声称将考虑这一因素。
因此,这件事情的争论也大致有了结果,该告一段落了。
但另一个话题又冒出来了:为什么圈内人士与民意的差距这么大?
深究起来,又要提起中国体育的历史沉淀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体育史曾经有过许多影响深远的符号,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比如说,“海外兵团”就是一个,何智丽又是这个符号学中的一道难题。围绕这个符号展开的争议是,“海外兵团”的崛起是否会影响中国在某些领域的优势,进而威胁到奥运战略。谁对谁错历史自有公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海外兵团”已经基本上是一个没有争议意义的符号了,不仅因为“海外兵团”的崛起从没有影响中国优势项目优势地位,更因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个社会背景下,“海外兵团”已经是一个很可笑的符号,有点不合时宜了。而在郎平赴美执教这个问题上,某些圈内士人重新将“海外兵团”这个历史符号加在她身上,只能说明,在观念层面上中国体育已经落后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太多了。
诚如郎平自己所说,如果哪一天带领美国队与中国队在赛场上相见会有特别的感觉,恐怕,不少中国人也有同样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不是个别的。
但这些都只能是一种心理感觉,不能当做反感、批判或者排斥郎平的社会法规或道德,因为这是没有任何社会依据的。先不说白求恩大夫等国际友好人士帮助过中国革命,去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也有马克、金昶佰等外籍教练帮助中国运动员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他们的国家,同样没有反感过他们。某种意义说,他们还称得上某些体育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的英雄、使者。郎平,为什么不呢?
更进一步说,她已经为此承受了太多的心理压力,如果再人为地添加社会道德压力,就只能说是可悲了。
郎平赴美,迟早也会成为一个没有讨论价值的符号。
(来源:新京报 作者:胡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