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1日电 著名作家莫言日前凭借成名作《红高粱》获得了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这是他继去年在法国获得由法国文化部长亲自授予的“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之后,又一次在国外获奖。沈阳晚报记者就此在北京采访了莫言。
乡土气多于文人气
有人说,莫言的作品以写农村题材居多,没有学者气、文人气,因此是一个“乡土作家”。莫言对这样的评价很受用,“‘乡土作家’对我不是贬义词,就像贾平凹说‘我是农民’一样,说我依然在乡土的层面上写作也不是一件坏事。所谓的乡土不是狭隘地认为是乡村,每一个作家的乡土是他所寄身于其中的地方,对王安忆来说乡土是上海,实际上每个作家都是乡土作家。其实作家都是有局限性的,一个作家的作品不可能包罗万象,每样事情都写得很地道,而是受个人的经历局限,但这种东西可以由技术性的手段来修正一部分。实际上我的作品中,写城市和乡村的题材各占一半!
“我没有学问,所以没有学者气”这是莫言对另一个问题的回答。他说,他从来没有把写小说当成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他是一个农民,现在依然把自己跟农民认同,所以就没有文人气了。写作只是一个老百姓正常的活动,并不是居高临下、振臂一挥为老百姓争公道、争正义,要变成人民的代言人。其实还是要写你内心的话,如果你写的个人感受恰好和许多人的个人感受是合拍的,那就自然有代表性、普遍性。
作家需要有个性
莫言的作品不停地对传统写法进行挑战,也借鉴了不少西方的技法,这大概也是他在国外受欢迎的原因。
莫言对此并不否认。他说,西方技法对他而言是一种刺激,激活他的记忆,增长他的信心。他觉得一个作家看另一个作家的作品,有时候有一种窥一斑而知全貌的情况,像《百年孤独》,他至今没有完全看完,但是他很清楚马尔克斯的语感,虽然是翻译家翻译过来的,但相信还是传达了原文的一些风韵。
莫言始终认为,一个作家,只有在个性化的道路上探索,取得一种高度的自信,才能真正成为高手。(盖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