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7日电 “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并通过它搭乘的“卡西尼”号飞船成功传回拍摄的土卫六照片和其他科学数据。在此过程中,上海天文台佘山VLBI观测站一台射电望远镜参与监测“惠更斯”和搜集数据,记者昨晚采访了紫金山天文台的著名天文学家王思潮研究员和上海天文台VLBI课题组总工程师韦文仁。
“土卫六”可能有生命存在
扬子晚报报道,据王思潮研究员介绍,科学家之前在土卫六上发现了大气,证明土卫六是太阳系里唯一有稠密大气的卫星,太阳系中另外一个有大气存在的星球就是地球。有大气存在,意味其中包含的水分就不容易被蒸发掉,就会生成某种液体。现在据科学家判断,由于土卫六上的气温达到零下100℃—零下200℃,所以这些液体不是水,很有可能是液态甲烷,同时还有由水凝结成的冰块。王思潮研究员说,生命之所以能存在,最为基础的原因是液体,液体不仅本身含有营养,还能把营养通过“管道”输送到生物的身体里去,维持生命、保存能量。在土卫六上发现液体,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证明某些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大,也证明了地球不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对医学生命研究意义重大
据科学家发现,在太阳系各大行星及其卫星中,只有地球和土卫六的大气中富含氮,而地球在早期,大气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直到40亿年前有最早的生命形式出现后大气才富含氮,这也说明现在土卫六的情形和40亿年前的地球极为相似。地球最早的生命形式是细菌、病毒这些微生物形态,而这些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至今仍然很大,前年造成巨大影响的SARS的直接元凶就是病毒,如果人类可以确定土卫六上真的有这些生命形式存在,对研究原始生命的特点、产生的条件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对研究类似癌症、艾滋病这些由病毒引起的、目前根本无法攻破的绝症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王思潮研究员还向记者介绍,人类一直对地球生命做研究,可是由于现在地球环境的不断演变,所以关于生命早期演变发展的研究一直很难进行,现在土卫六和40亿年前的地球相似,无疑为人类研究早期生命提供了有利的旁证。
监测数据昨已送荷兰
上海天文台VLBI课题组总工程师韦文仁昨晚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由于土星恰好运行至亚太地区上空,包括上海在内的环太平洋地区成了最佳观测点。14日晚上6时,望远镜正式投入观测,共监测了6个半小时,获得了17组、容量达到1440G的大量数据。但是由于望远镜本身是用于监测天体结构、板块运动用的天文用望远镜,所以它不能接受“卡西尼”号传回地球的信号,监测到的并不是人们看到的照片图像,接受的只是一些无线电信号。同时因为“土卫六”距离太遥远,这些传回来的信号还很微弱,无论是用肉眼还是频谱仪都无法“看”到,要通过硬盘处理机进行解码分析,再由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才能得出形象化的“惠更斯”号运行轨迹。昨天他们已经把这些数据送到荷兰观测总部进行硬盘处理数据分析,由此反映出土卫六表面的大气温度、密度、压力成分及地面环境等第一手珍贵资料。预计在一周后才会有结果。
将为中国探月积累经验
韦文仁告诉记者,惠更斯号探测器是14日晚成功登陆土卫六并传回数据的,它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为了这次观测,上海天文台准备了一年,此次观测将为今后中国探月积累重要的天文航天数据。土卫六距离地球很遥远,约8.5个光学单位(1个光学单位=1.5×108公里),通过这次观测,可以通过观测遥远天体的天体引力对探测器的影响等,精确测算卫星轨道。同时,这次目前人类探测器登陆这么遥远的天体,对天文望远镜设备也是一次检验,包括检验收集太空中微弱的信号的灵敏度、工作特点等。(朱姝 刘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