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后,灾区要治病防疫,民众要修复家园,诸多要务,千头万绪,任重道远。
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各国领袖在“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上承诺合作救灾,全球各地也展开广泛募捐,中华同胞更是人溺己溺,慷慨解囊。这一盛况和临危扶难的精神,在国际社会历史上是罕见的。
大灾过后,一片混乱,情有可原。这时,国际救援若各行其是,必然混乱不堪,降低效率。确定一个主导机制,协调合作,共同救灾,是当务之急。
而最了解实际情况与需要的,莫过于当地国家和人民!疤乇鸹嵋椤毙卸灾赋,在紧急援助、灾区恢复与重建等方面,需要五到十年的努力。
可以想像,如此浩大工程,任何单个国家,都难以独立承担。所以,东盟十国、中、韩、澳、美、日、联合国、欧盟、世界卫生组织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达成一致,由联合国负责动员国际社会、支持受灾国家的紧急计划,并要求联合国秘书长任命一位特别代表,协调召开国际承诺会议。这是很有意义的决定。
何况,在世界各国踊跃援助的情况下,有人担心部分国家像以往一样,在承诺救灾款项之后食言而肥。那么,由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东盟主导援助灾区计划,便是相当实际有效的办法。
昨天,鲍威尔国务卿宣布,美、印、日、澳救灾联盟已达成目的,现要合并到联合国领导的救灾活动中。这是聪明的选择。
因为,联合国作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适于担当协调角色。联合国还可以通过救灾工作,加强其主导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美国喜欢到处指手划脚、指责别人而自己又不遵守国际规范,特别是甩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及虐囚丑闻,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大受损害。这时,美国主动把救灾援助纳入联合国的整体框架中,无疑是相当有建设性的。
形象是长期行为形成的,很难靠一笔巨资或一次行动就改变。但常做建设性的好事,时间久了,形象自然会改善。
文章来源:美国《侨报》 文/沂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