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5日电 最新一期《学习时报》载文称,随着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果,中国经济不平凡的2004年已经结束。2004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年,是中国经济进一步驶入健康轨道上运行的一年。同时更为值得关注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还在于这是深化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一年,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一年。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曾经认为经济是可以从头到脚来设计的,甚至把它只是看作若干项目的组合。因而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就被等同于一些项目的简单相加,于是出现了盲目上项目、大搞建设,大轰大嗡式的组团招商,大投入地办各种“节”等现象。在这种气氛中,诸如“首长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之类的东西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是经济某些方面过热和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章称,把经济看作是项目组合的“经济工程观”还产生了一系列后果,如决策失误,滥占耕地,环境破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等,并由此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机关过多地直接进行经济项目操作,常常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打乱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带来的负面效果更加深远。
文章指出,市场经济不是一种工程,而是一种生态。在这种生态圈之中,各类企业、大小企业都是互相依存,共存共荣的,因而必须均衡发展。政府应该做的是为这种生态的健康发展尽可能创造条件,维护其平衡,使之协调和繁荣。
市场经济是一种生态,这种生态中各个行业、各类企业、各种因素都是互相关联的。例如一些地方提供了各种优惠条件,大规模组团招商,最后引入的资金却不能抵消招商的投入。为什么大企业不来投资?其原因之一是这个地方没有繁荣的小商品经济、小企业,没有上游产品和下游市场,也没有各类人才的蓄水池。离开这些,孤零零的一个大企业是无法生存的。因此,经济发展离不开项目,招商、上项目都是必要的,但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它们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繁荣的市场生态环境。如果当地的一些卖货小摊可以随意在街道上被推翻,无法发展成小企业,那么大企业的凤凰就很难落到这里的枯枝上。
市场经济是一种生态,需要政府在管理经济上有一种复杂的系统思维,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而是尽可能地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2004年中国经济调整之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就是因为着力点用在了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地方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管理经济,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地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在这方面,我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一种生态,才能充分地、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才不会把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看作“一阵风”。为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还必须沿着既定的道路继续前进,因此2005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一种生态,就需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有自己的定位,有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而每一个领导干部,也不能满足于懂得“项目经济”,应该学习一点市场经济的经济哲学。(钟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