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一月五日电 题:秀水街,廿载风华今作古
中新社记者 沈嘉
民间感伤和专家陈情终于没能挽回北京秀水街的撤市命运。这幅用改革开放剪刀裁出的“二十一世纪的清明上河图”,这条被美国驻华使馆发难的“仿冒一条街”,在今日闭市甩货的硝烟狼藉中,与对它爱恨交加的各方诀别。
这方只有千余平方米的沸腾天地,一九八二年时,还只是条流动商贩云集的无名小街。三年后,政府在这里批准成立了秀水市场,并很快以“中国丝绸一条街”走红,嗅觉灵敏的商贩又引入大量外贸服饰,甚得海外客人欢心。
九十年代中后期,江浙一带的南方人开始进驻秀水街,专卖各种名牌服饰、手表、眼镜等仿冒产品,雅虎网站上对这些商品进行了极为详尽地介绍。四百余户摊位的秀水街,年营业额以亿元计。
有学者把秀水视为一个超越商业意义的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中国最生动活泼的社会状态和实实在在的公众生活。此外,这里有丰富的货物,有原始露天市场中,一手交钱一手易货的购物快感。更重要的是,这里特有的商业文化现象已经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独一无二的品牌。
然而,现实中作为商业场所的秀水街早已蜕变。这株昔日一枝独秀的商业奇葩,近年已渐渐湮没在北京商业的多元文化之中。至少对北京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秀水不再是“理想购物场所”的代名词。从网络舆论看,对秀水“货伪价高”的诟病已成趋势。
即使不考虑撤市风波,北京商业文化后起之秀们的毕露锋芒也在消减秀水的魅力:论时尚新锐,秀水不及西单的华威;论货全价优,秀水不及北京官园和动物园的天乐、东鼎;论精品折扣,秀水不及时代广场和燕莎特卖。
即便如此,秀水街盛名不坠,因为还有二十年的人气积聚,还有外国使馆区的地利人和,还有民间原汁原味的购物情趣。然而这些优势,一墙之隔的“新秀水”大厦还能否承传?
如同此前簋街、潘家园等北京民间特色市场的改造,这很可能又是一次南橘北枳式的尝试。据知,“新秀水街”大厦一个摊位就拍出三百九十五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堪比纽约曼哈顿的单位地价。当然,这个成本最终将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失去了价格优势、民间情趣优势的“新秀水”,除了克隆一个名字以外,是否还能延续下这个声名背后的传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