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新官上任的乒羽中心主任蔡振华端出了一盘大菜,在24支乒超俱乐部各位老总齐聚的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会议上,抛出几点关于新赛季乒超改革的条款。此盘大菜一出,可谓“五味杂陈”,各路人马分尝酸甜苦辣。
酸,俱乐部被困主场
中国乒协规定,在全部主场比赛中,各球队将主场安排在所在城市的数量不得低于45%,而安排到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主场数量不得超过20%。以江苏男乒为例,在总共11个主场比赛中,在南京进行的至少要5场,放在省内其他城市进行的可以有4场,其余2个能走出江苏。
而对于上海男乒,可走的路就窄了,除了2个主场能走出去外,9场比赛都得乖乖呆在市内,这对于上海圣雪绒男乒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老总王戈就有些为难,认为此举似乎是把刚放开的市场又收回去了。过去5年中,圣雪绒几乎打遍了上海所有场馆,却难卖出一张票。一场比赛只有200名观众捧场是常事,即使全年也只有2000多人。这样算来,在上海的每场比赛都是赔本买卖,平均一场就要倒贴三五万元。而只要赛场一搬到外地,单是一场就能吸引4000名观众。外加卖主场所得的五六十万元,差距就更大了。
眼看卖主场所得即将化为乌有,如果再算上在沪比赛的各项成本,站在利益角度的投资方显然不想主场过于固定。毕竟,谁都不愿看到亲手烘焙的市场大蛋糕自己却尝不到甜头。
甜,乒超梦想NBA化
沙拉拉曾鼓励过中国乒协,要让乒超联赛成为“中国的NBA品牌”。
而事实上,中国乒乓球的市场开发程度远不及足球和篮球,这与国球的地位显然不相适应。近几个赛季乒超联赛甚至出现了一些反常:为避开国际比赛,整个赛季被拆得七零八落、拖沓冗长;一些俱乐部的主场名存实亡,甚至出现了到对手家门口设主场的尴尬现象。就连乒羽中心乒乓球部部长李玉环也说:“乒超联赛确实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经过整改后,2005年乒超联赛将拥有比较固定的赛季,主要比赛将集中在6、7、8三个月;联赛亦将“瘦身”,将在2006年缩编至男女各8支队伍。从这两点看,即使有些改革可能会影响俱乐部的利益,但从打造中国式NBA的长远方面看,还是有利无弊的。
苦,高手难赚积分
作为中国乒乓球队的一员,高手们早已习惯背起行囊,满世界征战,为自己赚取高额积分,但新规定将改变他们的职业路线:一来为培育国内的乒超市场,保证观众源,二来着眼于2008战略,今年的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若是与乒超联赛有冲突,国乒可能不派选手参加或只派年轻队员去。如此一来,首当其冲的就是一队的顶尖高手。
早在一个月前的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上,就乒超联赛和国际乒联巡回赛有所冲突的问题,蔡振华就和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有过交流。沙拉拉当时表示,他非常支持中国乒协把乒超联赛打造成世界品牌的设想,同时认可中国的乒乓球市场,并答应一旦产生矛盾,他将出面协调。
可惜,沙拉拉的允诺目前尚处于“空头支票”阶段。因此,国球高手们的心里颇有些哑巴吃黄连的滋味。要知道,职业巡回赛是目前乒乓球运动员获得积分的唯一手段,如果国手不去参加比赛,那势必影响他们的世界排名。而排名的先后,将决定他们参加国际大赛的出场位置,这样的损失不可谓不大。
辣,长痛不如短痛
乒协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刚一出台,就收到了各方态度不一的反馈。对固定赛季、抬高准入门槛、加大赛事推广力度等做法,各俱乐部均表示欢迎,而对缩编规模和相对固定主场,各俱乐部的态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蔡振华为首的乒羽中心决策层表示:乒超改革势在必行。就像得了重病需要动手术一样,越不去动它,它病得越厉害,若是狠狠给它一刀,刮骨疗毒也罢,割去病灶也好,毛病才会痊愈。乒超即是如此,早日改革有利于把乒超联赛做大做强。而眼下的中国乒协无疑需要在一些质疑声中坚持到底。长痛不如短痛,重压下的乒协将采取积极措施,与各家俱乐部联手,共同将乒超联赛打造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赛事。
。ɡ丛矗何幕惚 作者:王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