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6日电 党建专家钟岩日前指出,前不久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不再将“年轻化”作为评价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不再把文凭作为选拔干部的一个绝对标准,这些重要变化,是中央为杜绝文凭“注水”现象发出的重要信号和政策导向。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早在两年前,中组部、人事部就联合教育部等单位清理过一次干部队伍中的假文凭。
钟岩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干部队伍建设中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干部老龄化。很多干部包括一些重要领导岗位的干部年龄偏大,不适合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邓小平同志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干部“年轻化”,当时,此举作为解决干部新老交替的权宜之计,大面积地、迅速地解决了我国干部队伍中的老龄化问题,很多年龄“到点”或“过点”的干部从领导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
钟岩总结说,当时,按“年轻化”标准选拔的干部大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年轻,二是有文凭,正如人们一度所说的“年龄是个宝,文凭少不了”。这给我国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即,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简单化地套用“年龄格”和“文凭格”这两项指标。其结果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了凭“年龄”、“文凭”两格取人才。一些干部开始为拿到更高的文凭继而获得知识化、专业化的“认证”而努力。
虽然刚开始,很多干部在认识和接受学历学习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走的路也是端正的。但是到了后来,受社会风气影响,一些干部求学的过程慢慢变成了只求学历、专求文凭的过程。一些原本是知识殿堂的学校,开始演变为交易文凭的市场。有的领导干部工作很忙,时间相当紧张,但为了获得文凭,或请秘书代为听课,或请人代替考试,甚至直接与学校、老师谈交易,交钱拿文凭。
代劳、代考、弄虚作假,直至拿钱买文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背后的利益驱动,既有官本位作怪的因素,也有干部选拔中只重文凭而不重水平的错误导向因素。有了文凭,买的人就可能“往上提”,卖的人则可以获取金钱利益。
钟岩认为,文凭“注水”,是用简单化的方式解决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复杂问题带来的后遗症。随着中国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合理、更加科学,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惟文凭是举的简单化做法,已经开始被纠正,文凭“注水”现象将逐渐减少。(万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