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三日电 题:二○○五中国经济:货币政策在“煎熬”中寻求平衡
中新社记者 李鹏
随着实施了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明年退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将产生更为举足轻重的影响。利率需不需要再提高?人民币如何顶住热钱冲击?货币政策的每一个决策常常是左右为难,需要格外小心,在即将到来的二○○五年,中国仍然需要在“煎熬”中寻求货币政策的平衡。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积极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的重点转向防止通货膨胀: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下;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控金融体系流动性等。尤其是十月末,中国央行九年来首次加息,更是投下政策信号之“一石”,激起国内外市场的“千层浪”。
在央行一系列金融调控手段的配合下,中国今年的宏观调控已取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遏制,货币信贷运行按预期的方向发展,人民币汇率也保持了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指出,二○○五年中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看待明年货币政策的稳?某种意义上说,用“稳健”作为货币政策取向并不确切,因为货币政策不可能追求“不稳健”。中国货币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之所以均选择“稳健”,实际上反映了政府让经济“软着陆”的诉求——目标是防止大起大落,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货币政策一般可分为扩张、紧缩和中性。虽然近年来中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不同的年份实际上有不同的侧重。亚洲金融;蟮那凹改,中国的货币政策“稳中偏松”,从去年开始则“稳中偏紧”。此间有分析人士指出,明年的货币政策更多地追求“中性”。
“中性”就是在松和紧中寻求平衡,因为对于利率和汇率如何调整的问题,中国央行始终面临两难选择的煎熬。利率升,可能损害经济增长速度;不升,则经济过热压力难消。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也是如此,人民币目前升值与否都可能意味着中国汇率政策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受到威胁,因此任何轻举妄动都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不仅如此,利率和汇率各自的变动往往也是给对方出难题,比如利率升,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人民币升值会刺激更多的热钱涌入,最终诱使中国经济大起大落。
为什么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抉择如此棘手?一方面是因为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机制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金融基础还不稳定,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还比较脆弱难以经受大风大浪。
所幸的是,中国今年在这两方面的改革都取得进展: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等基础性工作,并且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也迈出实质性步伐。显然,随着这些改革逐渐取得成功,中国货币政策将变得更为简单,也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