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解禁实际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非一朝一夕可竟全功。中欧虽然拥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互信仍然是双方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的第二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飞往欧洲,参加于12月7日至9日在荷兰海牙举行的中欧第七次首脑会晤并对荷兰进行访问。
同样在本月上旬,意大利总统钱皮和德国总理施罗德分别对中国进行了访问。温总理这次收官式的出访,被媒体称为给“中欧年”的落幕划上了句号。
据本刊了解,会晤后的《第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直到8日凌晨4时才最终敲定。双方反复讨论并在最后时刻确定的,是联合声明中的第七条中“欧方确认,欧盟有解除禁令的政治意愿,并将为此继续努力”这句话。消息人士指出,欧盟起初并没有想写这句话。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中心主任宋新宁教授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对本刊说,武器解禁实际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非一朝一夕可竟全功。中欧虽然拥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互信仍然是双方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武器解禁问题需冷静看待
如果说温家宝总理7个月前访问欧洲时,媒体的焦点在“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则本次的焦点在于“解除武器禁运”。
众所周知,希拉克、施罗德和荷兰首相、欧洲理事会主席巴尔克嫩德一直在推动对华武器解禁,能够最直接获得回报的,当然是这几个国家的相关产业和中国投桃报李带来的其他利益。
早在今年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期间,法国著名媒体《费加罗报》就发表文章称,尽管希拉克在中国获得了40亿欧元的大单,但如果希拉克最终推动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那此次法国企业拿到的订单只不过是一道开胃菜。
但宋新宁指出,媒体大多只注意到了欧盟内部赞成解禁的一方的声音。
实际上,在欧盟内部,反对解禁的声音仍然强劲。10月11日,欧盟外长会议决定解除对利比亚的武器禁运,却保留了对华武器禁运就是明证。
英国《金融时报》12月6日也发表文章,标题就是《别给中国武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室研究员丁菲娅对本刊说,在欧盟内部,政府层面比较理性,也与中方达成了诸多共识,但在议会层面、舆论层面、民间层面,阻力非常大,武器解禁还给不出时间表。她举例说,德国政府支持解禁,而德国议会却在温家宝访欧前通过了与政府意愿截然相反的议案。
除了欧盟内部的声音不同,外部的压力有时也让欧盟为难。10月11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帮办苏汉在布鲁塞尔表示,如果欧盟对中国出售武器,美国将中止与欧盟的军事往来,并对相关公司给予惩罚。日本也对解除禁运表示了明确的反对。
新华社旗下《环球》杂志的总编辑马晓霖日前撰文,把欧美关系比作妻子和手足,把欧中关系比作伙伴和朋友。面对压力,欧盟倒向何方,一目了然。
而欧盟在解禁问题上的机制是,需要25个国家的全体同意!靶屡分蕖鼻阆蛎拦,英国与美国拥有“英美特殊关系”,北欧诸国向来是解禁的反对派,这些都让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难上加难。
冯仲平认为,欧盟在美中双重压力下,最终可能选择妥协的办法,即:首先,发表一项“政治声明”,指出取消禁令顺应了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健康发展的现状,但并不意味着欧洲希望把中国武装起来。第二,颁布一项得到加强的《欧盟武器出口行为规范》,并对欧盟成员国公布一项“内部标准”,这样,即便禁运解除,但技术门槛已被大大提高。
中欧“既在船上,又在桥上”温家宝5月访欧时提议举办的中欧思想库论坛,在此次访问中也同步举行。面对欧洲学者的提问,温家宝把中欧关系形容为“既在船上,又在桥上”。
温家宝说,中欧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我们共同利益广泛,又有合作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同在一条船上。他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同在一座桥上,一座沟通友谊、加强磋商、解决分歧的桥上。
专家们认为,中欧之间仍然需要更深层次的互信。双方在人权、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武器禁运方面的分歧,在相当程度上是了解不够,沟通不足进而导致的误会。丁菲娅说,欧洲的大部分议员,连日新月异的中国都未曾来过,互信如何进行?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杨中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