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3日电 现代快报报道,据了解,1984年,有关部门统计出南京当时发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有1700人,而今年只剩下400余人,且这个数字正快速地减少。不少南京市民提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正在逐渐老去,作为活的证据,他们的远离是一种损失;而作为民族的精神,我们将用什么来承载着这种精神?
沉重的历史瞬间
李秀英离开后,她的后代就曾经向记者表示,想为母亲留下一尊像,是为了母亲生前的愿望,希望老人的形象能留下来,让后人记得沉甸甸的血泪历史。
家住五老村的尹德银老人已经84岁,对于67年前的那段经历,已经很少有人问及,记者一提起,老人的话匣子就关不住了!拔业笔17岁,从南京逃回了禄口农村,两个日本兵在我身后打了三枪,都没中!痹谀谴谓倌阎,尹德银的父亲被抓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当记者提起为幸存者们留下塑像时,老人笑笑,“都走了”。老人曾经与几名大屠杀的幸存者保持着联系,但近几年一个一个都离开了,老人摆摆手,“没人了”,眼里流露出一丝无可挽回的无奈。
杨竹英奶奶现在住在马鞍山,1937年的时候,她14岁,站在自家房顶上亲眼看见了日军在下关挖万人坑,“都是青壮年,用绳子串在一起,活埋了!崩先讼衷诔8约旱暮⒆用翘钙67年前的所见所闻,老人的儿子陈先生告诉记者:“我的母亲每天都在提醒我那段历史,而现在很多年轻人似乎对此有些淡漠了,如果真的可以有这么一个蜡像馆,那就太好了,去参观的人都可以看到那段血腥的历史!
用蜡像传承历史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张连红教授始终认为,把李秀英充满坎坷的人生和敢于反抗的精神留在人间、留给后人,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老人的一尊像正是一个载体。
张连红表示:“老人不仅经历了大屠杀,而且拼死反抗,最终死里逃生;解放后,她又参与了国际审判,勇敢地站出来指证残暴日军;晚年,听说自己的经历遭人质疑,老太太再一次拍案而起,毫不恐惧,直到逝世的那一刻,日本的官司是她的一块心病。李秀英的人生是不同寻常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她是大屠杀幸存者中的一个典型!
张连红认为,塑像能够让老人的形象立体起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这些老人用一生的遭遇换来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种纪念形式的尝试,在2年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广场上,一条印有大屠杀幸存者和重要证人脚印的铜版路正式开铺;同时,路的两边则是按照1比1的比例立起2座铜像,分别是9岁时被日军子弹打穿右肩膀的倪翠萍老人和20岁时被子弹打穿了右腿的彭玉珍老人。在2座铜像前,参观者都会凝视很久。工作人员说,群像的塑造或许可以成为扩建后的纪念馆可以考虑的一个项目,目前市政府还未公示扩建的具体内容,市民也可就此建言,纪念馆将尽力留住能留住的。(张波 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