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香港文汇报论坛版自今日起,将连续5天刊登曾荫权、何志平、孙明扬、李丽娟、刘吴惠兰等政府官员有关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文章,阐述特区政府的发展理念和监督机制等问题。下文为今天该报刊登的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的文章——本网注)
发展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是一个很大胆而且有前瞻性的计划,有别于香港过去的大型发展项目。如果不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难免会摸不准、看不透。
从一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是——在这里兴建一个世界级的文娱艺术区,同时确保善用这块土地,造福市民。这意念浓缩在一句口号里:创地标,显文化,添悠闲。
我们目前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要令香港市民相信,政府决心要把这块贵重的土地,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艺术、消闲区。政府不把这块地皮分割拍卖,价高者得,而要在这里兴建博物馆、演艺厅,把它变成艺术工作者的家,有人或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这的确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愿望是让香港拥有一个世界级的文娱艺术区,一个足以令香港人自豪、乐而忘返的场所,让香港跻身世界文化艺术城市之林,甚至可在这方面带领潮流。我们为这理想而奋斗,我希望市民不要怀疑政府的诚意。
香港几十年来兴建了不少文娱艺术设施,广布港九新界各地,丰富了市民的生活,提高了市民的文艺素养。它们的建造和管理,几乎是政府一手包办的。
但随着香港朝着亚洲国际都会的方向发展,这些设施受政府架构所限,已日渐难以满足今天的需要,更不能赶上今后的发展,而且营运需要大量公帑补贴。要兴建符合大众理想、世界水平的文娱艺术区,我们不可以因循故辙,继续以旧模式进行。
我们必须寻找新途径,以便利用本地和国际民间的智能、技术、资金和创意。我们因此决定以民间主导,让商界和文化建立伙伴关系,来发展这个庞大计划。
这样做必然要引入商业元素。文化发展里有一定的商业元素不是坏事,这是使计划持续、有生命、自给自足地发展所必需的,关键在于怎样控制和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试看看世界很多大城市,文化设施与店铺、食肆、酒吧、住宅一起兴旺发展。意大利有悠久而优秀的艺术,又拥有国际闻名的文化产业,这同意大利商人自古以来善于推动和运用艺术家的才能有重大关系。
把文化和商业截然对立,不是社会之福。更何况,从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各入围建议者的建议看到,我们将可以请来世界最出色的文化产业机构合作。我相信,凭着香港人的创意和智能,加上引入人才和技术,我们可以让文化与商业在香港结出美好成果。
为保证未来西九龙文娱艺术区不失文化性质和目标,政府设定了多方面的机制。
建议者不但要建造文化设施,还要负责经营三十年。他们将需要邀请文化艺术界的顶级管理人才参与设施的管理。
第二,政府对文娱艺术区的发展密度已有规定,建议者要改变地积比率,必须提出足够理据,政府不一定对建议“照单全收”。
第三,有关建议要进行公众咨询,发展计划大纲草图要得到主要由民间人士组成的城规会批准,最后得到行政长官和行政会议同意,才能进行。
建议者要偷天换日、擅自把项目变为地产项目,根本不可能。说这是一个以文化包装的地产项目,也是没根据的。试想想,政府用一贯的方式把这块地皮拍卖出去,既省事,又可;翰普沽,何乐而不为?但到时文化艺术又要与其它项目竞逐公共资源,建立文娱艺术区,可能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八年来调查和咨询告诉我们,市民和游客都需要这样的文娱艺术区,文化艺术界欢迎它,立法会去年十一月也曾通过有关决议。计划的每一项进展都是经过咨询后进行的。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确保善用西九龙这块土地,务使它的发展最符合市民的长远利益。我们会继续通过听取各界的意见来决定以后的每一步进展。要计划成功,市民的意见和信任,都是我们不可少的。
香港在不断改进,我们要用新眼光去看西九龙。
(来源:香港文汇报;作者: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
更多港澳资讯:中新网港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