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4日电 据《财经时报》报道,中国小额信贷历经十年实践,正在强化其市场化手段特征;现在它所力争的金融机构资格,应为小额信贷机构的最终定位。
“与纯粹的公益性扶贫模式相比,金融服务的扶贫模式更有效。原因很简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敝泄《钚糯沟娜孕幸底橹——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主要发起者之一——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交流中心)主任王粤说。
小额信贷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扶贫模式。按照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定义,是指为贫困和低收入人群以及微型企业提供的一种小额信贷。其典型特征一般是“贷穷不贷富、贷女不贷男”。
中国的小额信贷,起步于10年前,最初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国际机构的无偿资助。目前国内分布于各地的小额信贷机构,主要由四家政府机构分管。如商务部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分管48个县和4个城市的机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分管5个县,国务院扶贫基金会和全国妇联也各分管了一部分资金。
“此次发起成立全国性小额信贷机构促进会的,就是以上四家分管机构,主管单位则是商务部!苯涣髦行姆銎断钅堪旃抑魅伟壮斡钊衔,对于小额信贷而言,扶贫是宗旨,金融模式是其市场化手段,小额则是其特征,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村小额信贷规模共计2200多亿元人民币,主要由半官半民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三部分组成。
但按照联合国计划署的标准,中国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仅有10亿元,即由各地半官半民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控制和运作那部分。其余绝大部分由农业银行和农业信用社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并不具备完全的“小额信贷”性质。
尽管农行、农信社的小额信贷,在发放标准上,并没有充分体现非营利性和扶贫性质,而是考虑和追求了还款能力和盈利性,但其贷款的安全性和实际还款率的整体水平,并不及真正的小额信贷机构。
据白澄宇介绍,目前民间小额信贷机构控制的约10亿元规模中,不同地区的机构之间,经营业绩和命运相差悬殊:既有贷款收回率100%的,也有不到10%的,更有不仅贷款收不回、机构最终也关门大吉的。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但一个共同的现象是,与当地政府的干预程度成反比。即干预程度越大,经营效果越差!卑壮斡罱樯芩。
按照小额信贷的国际惯例,中国农村的小额信贷操作模式大致应为:初次贷款限制在30至50美元;此后贷款规?梢栽龃,但每次不超过3000元人民币;全部借款偿还后,可以连续借贷。
借贷后的还款模式一般采用整贷零还。每月几十、几百的还款金额,大大减轻了还款压力。事实证明,这种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模式,使部分地区的还款率高达100%,与商业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相比,不良资产率较低。
与上述惯例形成反差的是,中国某些地区小额信贷的还款率不及10%、甚至机构倒闭。白澄宇认为,地方政府的干预是主要原因。如贷款不能严格按照规则操作,更有甚者,地方政府挪用扶贫的信贷资金,用于其他投资或行政费用开支。
促进会成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严格小额信贷机构的设立、职能、操作规则和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
据了解,目前已有上百家机构表示自愿加入促进会。而促进会“章程”关于会员资格的第一条就是,“愿意将自己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公布于众(对信息的真实性自负责任)”。在目前国内的行业协会中,还是第一次将公开财务信息作为会员资格的首要条件。
“金融机构资格,应该是小额信贷机构的最终定位!卑壮斡钏。(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