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十一月十七日电 题:杨振宁少年寄居处今成文化观光地
中新社记者 顾立军 朱礼文
杨振宁,一九二二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九五六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共同荣获一九五七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安徽省肥西县的水乡古镇三河老街上的一间民间宅院,曾是杨振宁少年时代的寄居地。
三河不大,但名气不小。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在此力克湘军,史称“三河大捷”;一九九0年,安徽发大水,三河老街在二十分钟内沦为泽国,后因各方援助,得以重建,并再次声名大震。
时至深秋,漫步三河古街,昔日铁马金戈早已难觅踪影,放眼好一派水乡风光,慕名而来的游客三三两两点缀街头巷尾。
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民间宅院,门楣上书“杨振宁旧居”大字。
杨振宁旧居,前身是三河孙大生老字号药铺。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少年杨振宁追随庐南中学迁至古镇三河肥南中学读书,与母亲一同寄住在居于此处的外婆家。
三河古街重新装帧的“杨振宁旧居”,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明清风格宅院,木门格扇,镂刻雕花,古意盎然。
踏进门来,所见三进三落的庭院,从前厅透过玄关扇门,一眼就能穿过中厅直到后院后厅。前厅右侧,贴有杨振宁博士巨幅照片,厅内配有电视音响设备,正在播放《走遍中国——杨振宁》专题片和当年杨振宁荣获诺贝尔奖颁奖的纪录片。
穿过天井到达中厅,厅堂内完整地陈列有一整套图片与实物资料,从杨振宁少年求学、青年获奖,到留学授教、回归故里,详尽记录了他大半生的奋斗历程。陈列也颇具创意,从左至右,起点是杨振宁古镇三河岁月,到二00一年杨振宁重回三河为终,它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位科学伟人拼搏奋斗、孜孜以求的成功之路,更是一个海外游子风雨兼程、情系故土的赤子之心。
再往里走,就到杏园和后厅,这是少年杨振宁读书起居的地方,杏园里草木葳蕤,一条碎石铺成的小径直到后屋。后厅右边厢房是卧室,室内摆设极其简单,一床一桌一椅一柜,最引人注目的是桌上一盏煤油玻璃罩灯。
厢房窗边的木柱上赫然一整片黑漆漆的印迹,已经成为当地百姓教导子弟努力读书的鲜活案例。据说有一次,杨振宁在屋里看书久了忘记了时间,门外廊下炉火生起来烧着了门柱,直到闻见糊焦味儿,他才如梦初醒,“杰作”也就保留至今。
二00一年十月二十四日,已近八十高龄的杨振宁重返阔别六十多年的三河旧居,抚摸着这块烧焦了的门柱,他欣喜地连说:“是的,是的,这是我留下的……”
如今的故居,深深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当地百姓通常是好几代人一道前来参观,以实地的探访,品味伟人足迹,启发后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