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影人认定此片为“好莱坞的特洛伊木马”不应享受金额庞大的本国补助
中新网11月10日电 据新京报报道,自上周公映以来,让-皮埃尔·热内执导的爱情战乱史诗《漫长的约定》已经吸引160万观众进入影院,两周票房达到1890万美元,但辉煌战绩之下却有一起官司困扰着热内和法国影业同仁。那就是,《漫长的约定》到底是不是法国片?
这一“血统”问题不仅将影响到影片本身能否享受金额庞大的政府补助,而且会决定未来的海外投资者(尤其是好莱坞)将在何种程度上受益于法国(乃至欧洲)的公共津贴制度———也就是说,法国电影业,允不允许外人占本国的便宜?
矛头直指美国华纳
11月5日,巴黎法院开庭,控辩双方就这一关键问题展开激烈辩论。
作为法国电影史上预算第三高的电影,《漫长的约定》花掉了4580万欧元。热内强调,影片不仅以法国为背景、全程在法国拍摄并以法语发音,而且在长达两年的拍摄期内动用了600多位法国技术人员、800多位法国演员和1500多位法国临时雇工。
但代表了法国头号制片公司帕泰兄弟(著名的黄色大公鸡标志)、高蒙和一些小型工作室的两个制片人组织却坚持认为,《漫长的约定》并非真正的“法国制造”,因为《漫长的约定》背后的投资方是“2003制作”(2003 Productions),该公司虽然完全按法国法律组建,但其中34%的股份为法国华纳公司所有———而后者正是美国华纳公司的分部。
“2003制作”被形容为“来自好莱坞的特洛伊木马”。
“说实话,法国人的补助不应该喂给美国大厂”,代表独立电影界出庭的制片人阿兰·罗卡说:“这家公司只是空壳,华纳成立它的惟一目的就是攫取补助金……这个问题关乎到我们的文化属性!
“不想只吃渣滓”
罗卡还强调,把《漫长的约定》告上法庭不是针对热内本人,“这是一部让我们非常骄傲的法国杰作———但补助金的蛋糕就那么大,一旦美国巨头开始切上一刀,那给我们这些位于欧洲电影心脏的独立电影人剩下的,就只有渣滓了!
法国每年有150-200部电影享受不同程度的津贴待遇,这些补助通常由法国国家电影中心发放,去年的补助额多达4亿7千5百万欧元。在这一“辅助金”制度下,一部卖出50万张票的电影可以从每张票价中抽出0.74欧元给制片方,卖出50万到500万张票的电影则可以从每张票价中抽出0.65欧元,由于《漫长的约定》极有可能轻松突破500万张电影票的大关,所以“2003制作”将得到330万欧元的收入。
法院将在本月底就此案做出最终裁决。(y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