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根据报章报道:为了迎接2008年的奥运,北京将从今年起,每年拨款1亿元人民币(2077万新元),建新公厕。
中国公厕的设备与卫生问题,长期为人所诟;然而,这几年到中国大小城市去旅行,却发现了中国的公厕已出现了“两极化”的现象。
到深圳、广州等沿海一带大城市去,某些豪华餐馆的厕所,极尽奢华之能事──光可鉴人的瓷砖地板抹得纤尘不染,空气里飘浮着芬芳的气息;各种新式设备如自动式冲水马桶、强劲的感应流水器和烘手机,应有尽有;此外,晶晶发亮的大镜子、色泽鲜丽的洗手液,柔软的厕纸、洁白的面巾等等,一应俱全;更“夸张”的是:厕所外面,还站着身著及地旗袍的侍应生,哈腰开门;厕所里面,另有员工为客人递送面巾、小梳,使客人在恍惚间以为自己已挤身皇族行列。
然而,如果旅客因此而以为中国的厕所已超越国际水平,那可错得一塌糊涂!在许许多多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甚至,在某些人人称誉的大城市,依然存在着简陋得匪夷所思而又邋遢得不堪入目的厕所。类似上述那种“贵族厕所”,少若凤毛麟角。
有人打趣地将中国厕所分成四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背对背”──如厕的人,一个一个规规矩矩地蹲在一条长沟上面,默默无语地对着别人的背部“办公”。许多时候,水流不畅,秽物层层叠叠地堆在长沟里,成群蛆虫蠕蠕而动,臭气熏天,恶心万分。
第二阶段是“面对面”──厕所里因简就陋地挖了多个圆圆的小坑,分列两排,如厕者各占一个坑,面对面,一面努力办公,一面闲话家常,话题甚至包括待会儿到菜市去该买些什么以烹煮晚餐等等。许多早期到中国去的游客,都见识过这类公厕,他们的应付方策是:把随身携带的雨伞张开来,当作“屏风”,用以;ぷ约荷俚每闪囊饺。
第三阶段是“身傍身”──公厕里,开始有了小小半扇“门”,象征性地将如厕的人隔开,蹲着办公时,双方仍可扭头交谈,一站起来时,视线处处可及。那扇门,作用全无。
第四阶段,进入了“文明世界”的“独庭独院”,大门一关,风景里面独好,可是,卫生和设备依然是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地上尿渍处处,抽水马桶无水可抽,门锁坏了没人修理,厕纸肥皂要啥没啥,更惨的是,厕门掉落了,如厕者依然若无其事地在众目睽睽下干其好事,人性的尊严等于零。
最近到延安去,又发现了同一城市的“两极化”现象:快餐店的餐所,间间光洁明亮、香气氤氲,厕纸和洗手液,供应不绝;可是,由当地人所经营的许多餐馆呢,厕所依然是脏脏、湿湿、臭臭的,往往厕所走一回之后,三月不思肉味。
值得“玩味”的是:在延安,任职于当地餐馆和外资快餐店的工作人员,都是道道地地的中国人,可是,由于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却出现了迥然而异的两种“公厕景观”。
这个现象,着实带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7日文章;作者: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