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受华文教育者的身价提升了。
内阁资政李光耀向记者说,政府准备成立以华文为第一语文的特选小学,以加强新加坡年轻一代听、说和阅读华文的能力。
李光耀认为,中国崛起,华文越来越重要,所以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政策必须调整。
这一番话由李光耀说出来,意义非凡。这一番话,也见证了市场经济的魔力。
显然,新加坡实行双语政策、加强学习中文的用意,是为了使用价值,为了让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未来能靠华文打入中国蓬勃而庞大的市场,靠华文去和世界各国企业抢夺更大块的经济蛋糕。
如此看来,今日李光耀重视华文的出发点,和1970年代他重视英文的心态,并无两样。
无论是英文或华文,在李光耀或新加坡政府眼中,都只是一种“经济语言”,一种能为国家经济带来利益的语言。
过去20多年,新加坡人靠流利的英语争取到西方国家的资金,现在风水轮流转,中国崛起带动华文的经济效益,新加坡改弦易辙,让华文教育赶搭上中国经济的顺风车,对务实的新加坡人而言,是自然的事。
因此,今日的李光耀,和那个风云变幻的六七十年代的李光耀,仍是一样的。
1955年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的南洋大学,在1980年李光耀政府决策下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之后,东南亚第一间华文大学实际上便已经走到生命的末路。
在这个市场导向的地球村,如果华文因其经济价值,而成为炙手可热的“经济语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是,历史的发展、时事的演变,往往令人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慨。
我们虽无法让历史重头来过,却可以从历史带来的影响,反思过去的对与错、是与非。
历史学家不是有句警诫人类的口头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吗?
当年“重英轻华”的政策,让新加坡走上追随西方之路,改变了一代新加坡人的思维和价值观。
如果新加坡当年实施的是“英华并重”或“重华轻英”的政策,今日的新加坡必然比眼前更强、更具潜能。
以现在的眼光看过去,我们领悟到,历史往往会改变一个族群、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政府领导人目前的任何决定,必然也将改变下一代人的命运。不管李光耀愿不愿意,华文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是他所不能忽视的。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文章略有删节) 文/陈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