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群众热情都很高涨,娱乐生活又很纯粹。所以一九六二年第一届电影百花奖评选的时候,通过《大众电影》杂志发出去的选票收回来有十二万张,这无论在当年还是现在,都可算得上是一桩盛事了。那个时候也不谈什么票房,不过大家都觉得艺术就是群众的,那么当然也得由群众来判断。所以大大小小一箩筐的奖项,都让电影爱好者们,具体点说,就是《大众电影》的读者去决定。
才办了两届,大家的热情似乎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了,百花奖也就停了。待到大梦方醒,重新开奖的时候,就到了八十年代。小别胜新婚。
狂欢之后大家都觉得其实自己精神空虚得紧,于是又一轮对于电影的狂热迸发。加上那时候供不应求,白纸黑字的学术书刊都卖疯了,电影院自然爆棚,花花绿绿的电影杂志当然也受人待见。
《大众电影》的印量最高峰时有近千万份。印量大选票自然也多,反正是挺红火。这时候艺术家们又觉得这么个评法不太科学,倒不是说这种通过信函投选票的方式在统计上有什么偏差,而是这实在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准则有点距离,毕竟,奥斯卡就不是群众海选出来的。大家的热情似乎也不能就此泼一盆冷水,收权也得讲究艺术。于是在百花奖之外,出来一个金鸡奖,艺术家说了算,还把拉拉杂杂一堆奖项搜罗过去。百花奖只剩下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配角奖。其实这思路也不算不对,咱们老百姓看电影不就是想寻点开心找点乐吗,不用搞那么专业也罢。更何况生活水平好了,艺术青年们有了条件自然也都进了圈子,可以“高于生活”了。
于是百花奖的地位就变得极其尴尬,是“原配”,可风头就是没有后进门的“金鸡”来得强健。到现在双奖活动干脆合办,人们嘴上也是“金鸡百花”叫得顺而不是相反。
惟一让人得到点安慰的是自古树大招风,百花跟在金鸡后面,虽然也挨了不少骂,却比后者要好得多。都是关于评奖客观性的问题,百花奖挨的骂主要还是选票面过窄,不像金鸡挨的骂来得更伤筋动骨。
如今商业大战无处不在,商业机密也无处不在。给百花奖发选票的《大众电影》发行量到底是多少,长点脑子的人都会说不知道,反正没有当年的气势那是肯定的,公布的百花奖信函投票数最低据说只有两三万张,就算现在看电影的人少了些,可这点票数肯定还是不够塞牙缝的。于是嚷嚷着要改变投票方式。嚷嚷了多少年的艺术问题,最后借着IT发展的春风得到了一个半尴不尬的解决,就是允许通过手机短信投票,而且这一招的卖点除了扩大参与面之外,还号称增加了颁奖的悬念效果,因为据说最后的统计在最后一刻才有明确的结果,仿若老美的奥斯卡。只是不得不提一句,现在手机短信也是“公司业务”,和艺术无关,哪天通过电子邮件参与评奖也有资金流动的话,那卖点肯定要比手机短信来得理直气壮得多。只是这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百花,先天的氧分耗尽之后,后天也没完成补钙这一课,只是方便了大家的把玩。
来源:新京报 作者: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