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在获知自己得奖后,宣布她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她表示,她不想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名人,这不是她追求的目标。她还表示,她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
人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获奖作出异乎寻常反应的,还有法国作家、思想家萨特。他的态度更极端,拒绝接受诺贝尔奖,并宣布:“我拒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人们不一定会认为,以上两位获奖者的反应是最佳的;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巨大荣誉降临时,完全保持了自己的本色,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耶利内克表示她写作不是为了得奖,并认为有比她更该得奖的作家,这表现了她的诚挚,也表现了她的勇气。
确实,诺贝尔奖是加在一个人头上的桂冠,它使获奖者沐浴着荣誉的阳光,但它绝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你本来怎么样,现在还是怎么样。许多诺贝尔获奖者在荣誉到来后表现出的本真性,更让人感到他们人性的伟大。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得奖者,从这种意义上说,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没看错人。
2001年12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颁奖100周年纪念活动隆重举行。7日,当年获奖者奈保尔作讲演,我当时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做客座教授,得以躬逢其盛。各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境界和风采着实令人心悦诚服,大江健三郎和格拉斯亲如故人,一有机会就手拉手地用自己并不熟练的英语交谈,其诚挚和热情引得人们不断赞叹,照相机的闪光在他们身上始终不断。讲演者中,南非女作家加迪默的英语最清楚,我记得,她深情地讲述南非人民面临的两大社会问题:失业和艾滋病,呼吁全世界人民关注南非,支援南非人民。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显然知道中国人对此奖颇有微词,一位院士对我说:“我们并不能保证颁奖给最优秀的作家,但我们挑选的总是好作家,而且,我们有意颁奖给那些小国的不太出名的作家,这就引起人们关注弱小民族的文学,这是有意义的!闭夥笆刮疑钏己团宸?蠢,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深知自己的局限,还有一种我们没想到的考虑和眼光。
我对诺贝尔文学奖及其获奖者了解得越多,就越坚信这个世界上的最高奖是实质和形式最为统一的奖项。
这对于我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评奖活动、公布人物榜是一个对比与警示。最近,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评奖和排行缺乏必要性与实质内容,与其说是社会和某个行业需要,不如说是一个小集团、小圈子的需要,因此完全谈不上激励作用和权威性,也谈不上公平与透明。所以,伴随着这些活动的,不是社会的关注与期望,而是争吵、内讧、丑闻。颁奖单位动机不纯,获奖者在得奖前和得奖后没有平常心,落榜者又气又恨,关注者只顾自己的标准和偏好,寸步不让、锱铢必较,往往使得本来也可能成为一件好事的活动,弄得不但不能善始善终,反而矛盾重重、各方受伤。
现在是反思和检讨我们在评奖和排行活动中种种失误的时候了。没有实质意义的活动绝不要搞,形式主义的作风要马上清除,无谓的争吵和纠纷要停止。如果我们没能力搞激励人心、深孚众望的评奖活动,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搞。诺贝尔奖离我们很远,对我们似乎高不可攀,但给我们的启示却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徐友渔(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