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还是不懂,这值得成为一个问题吗?
“懂还是不懂?”是舆论对于电影《2046》预先设下的屏障,它似乎在提醒着每一位试图买票进入影院的观众———你要拥有足够的勇气,你将面对消耗两个小时看一个不知所云的电影的危险。而实际上,如果真的看过《2046》,你会觉得“懂与不懂”实在不是一个成年人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所应该抱的态度。
记者在日前听到了观众对于《2046》的诸多反映,喜欢与不喜欢的态度各异,按下此话题不谈,他们向记者共同反映的一个“不满”便是:“为什么对于《2046》这部电影,懂与不懂这个低层次的问题成为了舆论的一个兴奋点?我们对于电影的审美是否还处于看热闹的阶段?”
记者为此采访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尹鸿教授,他表示,“懂与不懂”已经偏离了电影《2046》的核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观众尚缺少观影经验和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媒体热衷于反映此类带有争议性的意见来引发注意力,实际上却用另一种方式掩盖了客观性。于是电影《2046》不幸遭遇了观影上的“跑题”现象,而这种跑题现象在近来已经多有发生。
尹鸿教授表示,现在电影的视频语言已经极为丰富,甚至已经超越了故事本身,带有了很大的独立性,而中国观众尚不习惯于接受这些,人们更喜欢看到叙事简单、明了、节奏单一的电影。尹鸿教授由此作出了比喻,一些观众的欣赏水平还处于爱看“通俗小说”的阶段,而实际上,文学语言和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把“通俗小说”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此外,尹鸿教授还表示,电影的表现“路数”已经不一样了,更强调一些个人体验性的东西,因此需要人们积累审美经验,才能更好地去感受。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听到一些对于“不懂论”的反驳:“似乎总有人在抱怨王家卫的电影太深奥看不懂,但这些观众恐怕是在用一种错误的态度看待王家卫的电影。其实不单单是对王家卫的电影,很多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学会看电影。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把一个电影仅仅当成一个故事来消费,所以那些‘配画广播剧’才会大行其道。一些人对于影视作品的真正魅力毫无认识,对于影视作品的力量无动于衷。一听到艺术两个字好像就觉得高深莫测。然而事实上王家卫的电影是在用最直接的方法表达我们内心里的感受。他甚至都不愿意把情感附身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只不过他用的不是‘故事会’式的方式,而是动用了电影的全部元素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咀嚼《2046》
记者在影院采访了一些观众,问他们如何理解这部影片,记者想知道的不是他们是否喜欢这部影片,而是想在此提供他们的“观影经验”。
观众尹小姐:我不是一个王家卫的狂热影迷,也险些怕看不懂而没有来看《2046》,但我看了这部影片后,觉得任何一个会看电影的人都能理解《2046》。其实王家卫的电影很简单,讲的就是我们内心或大或小,或强烈或细微,或持久或一闪而过的情感波动!2046》也是一样,这是一个有关回忆的故事,一个人纠缠于自己的过去。
观众郭欣、池宁、沙丹等:以往看王家卫的电影就像欣赏一幅抽象画,比如《重庆森林》,你可以说看懂了也可以说看不懂,但你可以感受,感受王菲追逐梁朝伟的快感,感受金城武吃着过期的凤梨罐头依旧惦记着他的阿MAY的爱情执着。王家卫的电影非常风格化,他没有想到和观众交流,他的形式化,他在《花样年华》里的对旗袍的迷恋,他的《东邪西毒》对古典精神的迷恋,他在《重庆森林》里那种世纪末的感觉,这些全是他个人化的东西。他从来都是做自己的文章,至于你们要怎么卖怎么看,那是你们的事情。正因为他独立的个性,成就了“王家卫”品牌。
观众钱先生:不必讨论什么王家卫电影的复杂意义、什么象征、什么符号。在看所有的电影之前,都请先不要期待一个故事,情节不是电影的全部,对于很多人来说,忘记这一点就足够了!2046》描述的是受控于色的本能和无力。影片本身已经不需要什么形态来满足叙述,王家卫的阅历及修养使得他进出自由。他是大家。
观众安女士:每一个伤害过别人,又被别人伤害过的人都能理解这部电影。而只谈一次恋爱就结婚的人,可能会对这部电影没感觉。
来源:北京青年报 记者: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