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戴高乐以降,法国历任总统对中国似乎都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对于这种现象,中国“人民网”英文版上有一篇文章,将之形容为“法国总统的中国情结”。有趣的是,文中带着玫瑰色彩的温馨笔调,其实也袒露出中国人的“法国情结”。
彼此之间有“情结”
所谓的中法“情结”,其实与双方的文化特质息息相关。笔者曾经数次引述清代大学者辜鸿铭的有关论述,认为中法文化里有一种细腻与灵敏的特质,使彼此之间有一种内生的好感。对于这一点,凡是熟悉中法交往的人,大概也都会深以为然。
即使是两国的政治交往,从中也可以体察到两种文化的共性与彼此吸引。撇开两国建交之前的戴高乐总统不谈,其继承人蓬皮杜和德斯坦等人都很钟情于中国文化。据说,德斯坦对中国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当代政治与现实外交。他曾经说,19世纪是中欧关系最差的时代,“我想了解是什么原因”。
若干年后,米特朗总统在中国参观孔府时,以诗人般的口吻对人们说:“我正在倾听龙的声音!泵恳荒,参观孔府孔庙的外国政治家有很多,但鲜少有人像米特朗那样,在运用现代政治语言时,能从东方的古代圣哲那里获得智慧与灵感。
“搞关系”的文化平台
从今天开始,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自从担任总统以来,希拉克已经六度访问亚洲,其中有三次是前往中国。而在北京方面,胡锦涛去年3月开始担任国家主席,至今已经两次踏足法国土地。一次是在去年6月应希拉克之邀,前往埃维昂与八国领袖对话,另一次是在今年1月下旬以国家主席身份到访。当时,巴黎埃菲尔铁塔被装饰得彻体通红,由此足见法国欢迎胡锦涛的隆重程度。
这些超常频密的接触,当然体现了双方基于现实利益的相互需求,但很多人还是不太愿意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观察。星期三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在一篇文章中说,希拉克此次率领庞大的商业代表团访问北京,一言以蔽之,就是“Guanxi”(搞关系)?墒,在这一准确的观察之外,其实还有一层具有持久效用的关系,那就是文化的沟通。
从胡锦涛今年1月访问巴黎开始,法国一直在举办以文化鉴赏为交流平台的“中国年”活动。前后持续一整年的文化活动,出发点当然是“搞关系”,但这一点远非急功近利者所肯投入的。
而在希拉克此次访华之后,轮到中国在2005年举办“法国年”,同样也将持续一整年。德斯坦总统对19世纪的中欧关系变得最差感到不解,其实,他自己及其继任者就一直在实践中对这个疑问进行反证。而答案之一,就在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欣赏的过程中。
多边格局里的一条主线
胡锦涛在上个月开始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希拉克是他全面接班以来,前往中国访问的第一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元首。这是法国带头敦促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在台湾三二○选举前公开谴责“台独”言行之后,为拉近中法政治关系而采取的又一重大外交行动。
中法关系的日益密切,意义不止于两国之间。从美日德英等国对希拉克此次访华的关注程度看,中法之间的互动,确实可以牵动政治和经济的多边格局。
在政治上,借助法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中国可以继续改善与欧盟的关系,包括最终取消军售禁令,从而抵销美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制肘。在经贸领域,双方在通讯、能源、交通和航空等重大领域里的合作,将有助于中国在自己认为更加合理的基础上扩大国际合作。
然而,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北京与巴黎之间的关系并非是最大的主纲。无论多么密切和友好,其重要性都不可能超越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关系。即便中法之间可能会联合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那也只是必要情况下的战术合作,而不可能是常规时期的战略同盟。否则,中法关系就会容易变成一步死棋。(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8日文章;作者:杜平;转载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