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F1“上”字形跑道在9月26日下午以观众近乎爆满的纪录完成中国第一场F1中国大奖赛后,飞啸的F1到底留给上海什么?话题以外,喧闹之后,还有什么是可让上海学习的?第一场中国F1大奖赛的帷幕已谢,上海和中国人,是不是能歇口气,换一个角度来思考F1效应呢?
我偕同两名加拿大留学生,早上9点半出发,从杨浦校区赶到上海虹口8万人体育馆(上海的主要聚散中心),然后再乘搭专车赶到F1赛场。在这之前,新闻学院的同学们都对F1议论纷纷,听到同学说:去做F“yī”的志愿者,乍听的前几秒还真回不过神来。后来渐渐才发现,中国人只管叫“F1”的“1”为汉语拼音的yī,这和国外惯叫F One有着明显的区分,这点区分也成为F1走进中国后一个有趣的“本土化”现象。
F1再一次让世人议论上海,向往上海,探索上海。F1跑道的设计和动工让人津津乐道,到了F1的举办期间更是中国乃至全球媒体瞩目的盛事。电视上沸沸扬扬的报道和一幕幕飞驰电掣的引擎声,暂时打破了奥运之后的沉寂,连同北京主办的国际网球大师赛,傲然超越体育新闻的栏目,二者共同占据主要新闻的一席之位。
进入国际化网络
显而易见,F1中国大奖赛和北京国际网球大师赛,不仅仅是中国体育界,乃至整个中国在与国际世界接轨之际的重要赛事。即将迎来2008年北京奥运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这之前不间断的世界级活动是必要的,除了活络中国主办国际赛会的筋脉,也让13亿中国人逐渐熟络国际大小活动,进入国际化的网络之中。
所以,比赛的任何细节绝对马虎不得。且不说北京网球大师赛的举办,今天的F1中国大奖赛决赛,主办当局要掌握包括数目庞大的国际F1迷在内的15万观众,除了不可避免的炎热和拥挤,各个方面都协调得当,可圈可点。就拿交通来说。把万千观众送到上海市西北角50公里外的嘉庆区赛场就是一个不简单的行程安排。不过从上海各主要地点出发的公共巴士班次频繁,行程安排尚算顺畅。主办单位上至筹委,下至各大专的志愿者,大家都是认真地进行各自的工作。早上4时开始,工作人员就陆陆续续出发到赛场,开始场地和工作的部署。举办国际瞩目的F1中国大奖赛,中国向世人展现主办国际活动的能耐。
当然,F1中国大奖赛还是有进步的空间。赛场之外,小贩随街摆摊,叫卖字画乐器什么的,处处还有黄牛票的兜售,或是拿着现钱嚷嚷买票(这些收购票可能瞬间就转为黄牛票)。劣等二胡、黄牛票和收购票这些街头景观,在国际赛事面前的确颇为刺眼,让人看了不是滋味。但我认为,在逐渐转型的进程中,也应该允许中国的整体社会有进步的空间。这也是奥运和世博会之前,中国举办大小赛事时应注意的公众教育。
“过节”看热闹的心态
友人是标准的F1迷,看过的全球F1赛事约莫8场。他一到会场就心理不平衡地跟我嘀咕:大部分人对于F1的理解止步于名车“法拉利”,一路上大家兴奋地摇晃着Ferrari旗帜,然而他们是不是真晓得F1赛车的“真谛”?对于标准的F1迷,一些中国人带着“过节”看热闹的心态令他不甚舒服,近乎亵渎他对F1车赛这些年来的执着。
而现场也未有想象中的F1嘉年华会气氛,15万人应有的“酷热难耐”的效应并未显现。一些观众只是默默地看着比赛的进行,看着赛车热身、飞驰、重复着55圈的“单调绕圈”,并厌恶着难耐的引擎噪音。场上真正疯狂舞动、乐在其中的大部分是外国车迷。他们兴致勃勃地等待全组车队的准备工作,激动地迎接第一圈的每一辆雷霆战车,紧盯排行榜上名次的追逐,为面前赛车的飞越、割车而哗然、兴奋。这和部分观众的冷静态度有着天渊之别,半场就打道回府的大有人在。
说到底,这等国际盛事和市井小民有什幺关系?对中国人而言,F1的意义是什幺?相信大多数的与会者都抱着适逢其盛的心情观赛,为“第一次”的中国F1而买上至少人民币330元的F1单日票(决赛)。但是过了今年,接下来的每一届F1又有什幺深刻的意义?沸腾之后,一些媒体舆论开始讨论F1在中国的前景:F1能否在往后的日子,继续成为普罗大众所热烈追捧的体育项目?这样的担忧不是没有理由的。
然而,我认为F1在中国的前景发展还是可观的。第一届F1中国大奖赛对群众来说本来就是摸索中的新鲜事儿。F1全球赛是年度举办,中国很快就能适应这个体育项目,并适应这个国际赛事的游戏原则。再多几年的比赛经验和连锁效应,物质生活逐步提升的中国必然培养出一批真正的F1迷。
展现对外开放的诚意
F1盛事之际,与之相关的各种商业活动涌现。北京的F1专卖店也在王府井大街88号隆重开幕,有关公司并计划年内在北京区推出50家左右的F1专卖店。聪明的商家看准中国人对新鲜事物的高接受能力,对于拓展这个F1的处女市场还是自信满满的。长期的商业项目和国际信息的传播也必然带动F1的普及性。
谈及往后F1在中国社会的深度推进,且谈谈体育事业的广度普及。从最根本的普罗大众角度出发,一般人图的是生活的温饱。再过几年,就算F1渐渐跑入民间,然而始终只有少数民众可兼备闲时闲钱来追捧国际大赛。媒体和中国社会对F1的普及性和深广度的定位必须有所界定,毕竟这不是几毛钱一个羽毛球的消费市场。因此,中国社会更应该引导群众,培养面对国际赛事时所应具有的文明态度,并提倡体育事业的普及。当然这还涉及社会的现实状况,这里不赘深入探讨。然而这个大方向无论如何还是应定下来作为实践目标。
回到校园,附近的市民还是一样平静地过着日常生活。挑扁担的外来户还是边挑担边嚷嚷,修脚踏车的师傅还是蹲在街边,殷殷勤勤地服务着学生们的脚踏车。不同的大概只是我们几个嘻嘻哈哈的留学生,带着一身晒得古铜的肤色,头上一顶Ferrari帽子和身上红彤彤的服装。
当国外的F One遇上中国的F一时,我们知道,踏入世贸即将三年的中国社会,正积极展现其对外开放的诚意。
(稿件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陈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