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二日电 题:求解能源“紧箍咒”
中新社记者 王晨波
四十年前,受到英雄般拥戴的王进喜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让人们可以喊出“洋油的时代过去了”这样的口号。
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耗国,并且早已在一九九三年由石油净出口国悄然变为石油净进口国。预计能源问题也将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步入资源约束年代
石油一“出”一“进”转变的背后,是中国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的现实。
随着中国迈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能源、矿产资源消耗大量增加,中国目前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
自二00三年,国内电、煤、钢材等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增长迅猛。去年前三季度,电力生产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五点六,钢材生产增长百分之十九点四。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有十九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拉闸限电。一些电厂用煤告急。
同时,由于国内资源供应存在明显缺口,进口数量大幅增加,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铁路运输和港口紧张。去年前三季度,十三种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进口金额近五百亿美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四十九点一。少数原料甚至到岸价格同比上涨一倍以上。
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重大特点:众多产品正在面临着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开始进入资源约束年代。
寻求能源新战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的增长就是一个持续“投入——产出”的过程。因此,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资源拥有量及其持续供给能力,成为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
如何保持可持续的增长?直接的方法不外“开源”与“节流”。
首先是“开源”,今年二月初,中国就能源合作问题同埃及等北非三国合达成初步共识。由此,在中国的石油战略中,北非已经被放在了第三位。
与此同时,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正积极购买东亚、中亚和全球的油田股份。并积极和俄罗斯以及一些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商讨铺设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
国内,则在加强勘探摸底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能源。去年首次将核电纳入国家电力规划,有报道称,从今年起,中国每年将至少批准建设两个百万级核电机组。
而在“节流”方面,中国已经在探索政策介入的新途径。国土资源部日前表示,今后四年,中国将继续保持对非法勘查、开采和转让整治的高压态势,并特别强调了,“实行严而又严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努力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
中国还将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过度投资,并确立了“新发展观”,摈弃一味追求GDP高增长,实施兼顾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增长战略。
可以预料,在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源约束问题,其中如能源、矿产供给等问题在即将到来的“十一五”计划期间就会显得更为尖锐,这就需要未雨绸缪,结合资源禀赋制定好正确的发展战略与政策。